曾任川普政府貿易政策核心推手的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現年78歲,近日登上保守派名嘴Tucker Carlson的播客,花了整整一個半小時闡述:為什麼關稅不是選項,而是必要!資深媒體人曾淯菁將播客內容整理出重點,認為中產階級的消失讓川普現象成為必然;萊特海澤則認為,以高關稅迫使企業回歸美國,不僅有利就業,也更惠及勞工階層。
一個小鎮的沒落 整個美國的縮影
萊特海澤是川普任內首任貿易代表,生於俄亥俄州Ashtabula——這座曾因鋼鐵與汽車零件製造業而興盛的小鎮,如今卻有35%居民陷入貧困。他親眼見證了美國中西部無數小鎮的衰敗,深信這不只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副作用,而是數十年錯誤貿易政策的惡果。
他一語道破美國當前貿易現狀:「整個系統,徹底失靈。」
曾淯菁在臉書中說,萊特海澤的父親曾在鋼鐵廠辛苦工作到29歲,才攢夠錢念醫學院,最終成為醫生。在那個年代,只要肯努力,美國夢並不遙遠——買房、養家、退休,一切都觸手可及。但如今,Ashtabula居民早已無法靠努力翻身,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廉價進口品摧毀了在地製造業,日本汽車業的崛起更是重創當地經濟,中產階級支柱的藍領工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低薪、無保障的服務業。
早在1997年,萊特海澤就在《紐約時報》投書警告:中國一旦在全球貿易中得逞,美國勞工將首當其衝。他點出關鍵:「人們低估了人性,尤其是各國對於自身利益的貪婪與算計。」
「系統性錯誤」:美國財富源源不絕轉移海外
美國為什麼必須改革貿易政策?曾淯菁說,答案藏在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裡:美國的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也就是美國持有的海外資產總額減去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淨額。
20年前,美國淨資產是-3兆美元,如今,這個數字已惡化至-23.5兆美元。換言之,僅在短短20年內,美國就把相當於20兆美元的未來財富,送給世界其他國家。外國人不僅擁有美國債券、股票和房地產,更透過直接投資在美國賺走利潤——這些資金,最終變成了外資手中的美股與資產。
過去,美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但如今這一地位岌岌可危。原因何在?曾淯菁表示,就是美國長年信奉自由貿易,自己開門讓人進來做生意,卻沒發現別人根本沒這麼開放。他國政府補貼產業、操縱匯率、限制外來勞工,美國卻一廂情願地堅持公平競爭幻想。結果,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已成常態,財富如同破水桶般源源外流。
「沒有製造業,就沒有創新」
曾淯菁指出,貿易制度的崩潰不只是財務問題,還連帶拖累美國的創新力與經濟成長動能。
回顧歷史,1960至1980年間,美國有14年GDP成長率超過3%;1980至2000年亦然;但進入21世紀後,除疫情後的短暫反彈,2000至2020年間只有2018與2019兩年有幾季「勉強」達標——這正好是川普實施關稅政策的時期。這絕非巧合。
更嚴重的是,美國失去了製造業,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土壤。萊特海澤在專訪中也提到,創新常常發生在實驗室與工廠之間的碰撞。美國發明了個人電腦、半導體和核能,但如今全球半導體製造占比僅剩8%。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在64項關鍵科技領域中,美國有57項落後於中國——而15年前,落後項目僅有3項!
有人說,沒關係,美國有服務業。但這種說法根本是無知!製造業曾雇用80%的工程師,貢獻90%的企業研發預算。它是經濟命脈,也是國防基石。沒有製造業,就做不出鋼鐵、電池與炸彈——這是基本生存問題。
中產階級的消失,讓川普現象成為必然
萊特海澤指出,錯誤的貿易政策不只讓財富流失,也讓美國人的生活品質節節敗退:工資停滯、壽命縮短、毒品氾濫、精神疾病蔓延,社區在崩解。
曾幾何時,美國社會特色就是「幾乎人人都是中產階級」—大家去Denny's,孩子接受同樣教育。但如今,1%的富人控制全國一半財富,而下一代首次面臨比父母更貧窮、更短命的未來。這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動盪的根源。
曾淯菁說,川普的崛起,正是這股民怨的爆發。他從35歲就開始警告這些問題,而後來的現實與數據,也證明他一語成讖。
「三大愚蠢政策」:把美國送進深淵
萊特海澤歸納出讓美國陷入困境的三大錯誤政策,他稱之為「三重愚蠢(Trifecta Stupid)」:
1.柯林頓任內通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2.美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3.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
這三項決策共同把美國產業拱手讓人。萊特海澤早在1997年就預警:中國要的是什麼?若讓他們得逞,美國勞工將為此付出代價。事實也如此:全球化變成了跨國企業與精英的嘉年華,卻是工人階級的夢魘。
川普與萊特海澤的反擊:用關稅重建經濟秩序
川普政府期間,萊特海澤推動對外關稅,目的不只是「保護主義」,而是藉公平貿易,把財富重新分配給工薪階級。他強調,這不是發補貼或發紓困,而是讓人們有好工作、賺到好薪水。
他說,關稅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工具,能抵銷他國產業政策所帶來的不公平競爭。中國用低利貸、補貼、操縱匯率扶植企業,美國若不以關稅回應,自由市場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當然,短期內供應鏈可能受影響、物價可能上升。但長期來看,這是讓製造業回流、實質薪資提高的重要一步。他聽過一位聰明的商人說過一句話:「政策是你的事,我來想法子賺錢。」這正是他所期待的——制定明確新規則,讓資源導向工人,而非壟斷財富的富豪階級。
對於那些擔心關稅會引發通膨的人,萊特海澤直言這是誤解。他指出:「衣服漲價、褲子跌價,這不是通膨,是物價調整。」
真正的通膨,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單靠關稅就能引發的。川普第一任期年均通膨率僅1.3%,與主流經濟學家的預測完全相反。看看中國:實施重重貿易壁壘,卻是通縮而非通膨。
展望4/2後的政策走向
從Ashtabula走出的萊特海澤,親眼目睹中產階級如何一點一滴被犧牲。他相信,川普將堅持實施關稅與一系列新政策,重塑這場全球貿易遊戲的規則。
曾淯菁認為,這次,數據與現實都站在他們這一邊。儘管華府建制派不見得支持,但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Romer)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都開始重新審視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真相。
曾淯菁稱,Ashtabula的故事還沒結束——但在川普2.0時代,小鎮的榮光或許有機會重新點燃。
除了資深媒體人點出卡爾森訪問萊特海澤的重點之外,從卡爾森點擊已逾10萬次的訪談內容看,這位川普首任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還提到不少觀點。他說,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興起以來,美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導致製造業大量外流至中國、墨西哥等地,數百萬勞工因此失去穩定工作,特別是中西部的「鐵鏽帶」(Rust Belt)地區,社區衰敗、毒品氾濫與失業率高企成為常態。他將這一現象形容為美國勞工階級的「緩慢死亡」。
萊特海澤表示,川普關稅政策是通過對進口商品徵高額關稅,迫使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萊特海澤以2018年對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為例說,不僅削弱美國對廉價進口商品的依賴,還刺激國內鋼鐵、汽車零組件等行業的復甦。川普第二任期內,他預測關稅範圍可能擴大至更多產業,並搭配稅收減免等措施,進一步鼓勵企業投資美國。
他坦言關稅政策非毫無爭議。如批評者認為,高關稅可能推高消費品價格,對依賴進口的中低收入家庭造成負擔。但他反駁說,短期成本遠低於長期收益(短多長空)。他舉例,企業若因關稅壓力將工廠遷回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將直接惠及勞工階級,進而提升工資水準與社區活力。他還提到,美國的貿易赤字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已顯著改善,證明關稅策略的可行性。
訪談中,萊特海澤也談及國際局勢。針對中美競爭加劇,他認為,關稅將成為美國在貿易戰中的核心武器。他預測2025年後,美國可能對更多中國科技產品加徵關稅,以遏制其在AI(人工智慧)、5G等領域的擴張。同時,他呼籲盟友如歐盟、日本採取類似措施,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