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全球經濟格局正因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權的強硬政策而劇烈震盪。關稅壁壘的加碼、「美國第一主義」的深化,以及一系列挑釁性言論,不僅激化了與傳統盟友的矛盾,更點燃了已開發國家對美國產品的抵制熱潮。從加拿大的國內旅遊熱,到歐洲的Tesla銷售暴跌,再到澳洲總理的愛國號召,這場風暴已從經濟層面延燒至社會與文化領域。數據顯示,這不僅是對美國經濟霸權的抗議,更可能預示著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分崩離析。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一現象的成因、影響與未來走向,試圖揭示其背後的深層危機。
加拿大:從鄰國到抗爭前線
加拿大作為美國最親密的鄰邦,長期以來在經濟、文化與旅遊上深度依存。然而,川普政權的關稅政策與挑釁言論,徹底改變了這一關係。根據加拿大統計局2025年2月的速報值,空路往返美國的加拿大人數較前年同期減少13%,陸路旅行更銳減23%。這一轉變的背後,既有對鋼鐵與鋁製品25%關稅的反彈,也有對川普「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州」言論的憤怒。
這種情緒迅速轉化為行動。前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曾呼籲國民改變度假計畫,轉而探索國內景點,獲得廣泛響應。小至超市裡的「買加拿大貨」標籤,大至旅遊業的內需熱潮,加拿大人正用消費選擇表達對美國的不滿。這不僅削弱了美國旅遊業的收入,也顯示出地緣政治緊張如何滲透進日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不買運動並非單純的經濟報復,而是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加拿大人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係,質疑過度依賴的風險。這種心態轉變,或許將長期影響北美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歐洲:從消費抵制到價值觀衝突
在歐洲,抵制美國產品的浪潮同樣洶湧,且範圍更廣、影響更深。德國經濟報《商報》(Handelsblatt)3月初的委託調查顯示,56%的德國人表示「絕對避免」購買美國產品。社交媒體上,民眾自發推廣歐洲品牌的食品與飲料,試圖以消費行為削弱美國經濟影響力。
這股風潮的具體受害者之一是美國電動車巨頭Tesla。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25年1至2月,Tesla在歐洲31個主要國家的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暴跌43%,德國更下跌71%。這與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加入川普政權、並公開支持德國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的立場密切相關。德國民眾的憤怒甚至外化為暴力,例如柏林街頭Tesla車輛被縱火的事件,凸顯抵制已從經濟層面升級為意識形態對抗。
法國的情況則更具象徵意味。歐洲議會議員葛呂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公開要求美國歸還自由女神像,認為川普治下的美國背棄了當初接受這份禮物時的民主價值。根據東京新聞報導,法國一項民調顯示,72%民眾對川普的烏克蘭政策感到憤怒,68%支持抵制美國產品。這場爭論不僅挑戰了美法之間的歷史情誼,也讓歐洲內部的反美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洩口。
此外,丹麥的抵制行動則更具組織性。當地1,400多家超市自3月初起,在歐洲產品價格標籤上加註星號,引導消費者選擇本地貨。這與川普對格陵蘭的領土野心直接相關,顯示出歐洲國家正試圖通過經濟手段捍衛主權與尊嚴。
澳洲:愛國消費與選舉策略的交織
澳洲的抵制運動雖然起步稍晚,但同樣不容小覷。川普政權於3月12日對澳洲鋼鐵與鋁製品徵收25%關稅,打破了此前可能豁免的承諾,引發強烈反彈。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迅速做出回應,呼籲民眾購買國產商品,並以本土飲料「Bundy」為例,鼓勵替代美國品牌。
這一號召不僅是經濟對策,更被視為選舉策略的一部分。據《日澳新聞社》報導,阿爾巴尼斯試圖借此激發國民愛國情緒,以提升執政黨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的支持率。雖然澳洲對美國發動報復關稅的可能性不大,但政府已承諾為受影響的鋼鐵與鋁產業提供7.5億澳元的補貼,顯示其在保護國內經濟上的決心。
澳洲的案例顯示,抵制美國產品的行動往往與國內政治需求緊密相連。這種策略短期內或能凝聚民心,但也可能因缺乏長期規劃而難以持續。然而,無論動機如何,澳洲的加入無疑為這場全球運動增添了新動力。
全球自由貿易的危機:分裂與挑戰
上述國家的抵制行動,表面上是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反擊,實則反映了更深層的結構性危機。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木內登英的分析,拜登(Joe Biden)時代已推進了民主國家與中國大陸、俄羅斯等權威主義國家間的市場分裂。而川普政權的強硬立場,進一步將分裂擴展至先進國家內部,嚴重威脅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穩定。
以加拿大為例,其減少對美旅遊的舉措削弱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互動性;歐洲的抵制則可能促使歐盟加速經濟內循環,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而澳洲的行動,雖然規模較小,也可能影響亞太地區的貿易平衡。這些趨勢共同指向一個事實:區域化甚至孤立化正逐步取代全球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危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國若對抵制行動採取更強硬的報復,例如加徵更多關稅或限制技術出口,將進一步加劇盟友間的裂痕。同時,企業如Tesla若因市場萎縮而調整全球供應鏈,也可能改變產業格局,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
從加拿大到歐洲,再到澳洲,抵制美國產品的風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席捲全球。這不僅是對川普政權霸權主義的抗議,更是對美國長期經濟霸凌的集體反擊。然而,這場運動的代價可能是沉重的。數據顯示,Tesla在歐洲的銷售崩盤已敲響警鐘,而旅遊與貿易的萎縮也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復甦。在自由貿易的理想逐漸破滅之際,各國如何在保護自身利益與維持國際合作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數年的核心挑戰。可以預見的是,若美國不調整其政策,這場風暴恐將演變為一場真正的全球經濟浩劫,而自由貿易的終結或許已近在咫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