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川普衰退:美國經濟在懸崖邊狂舞?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經濟是否正走向一場由川普(Donald Trump)引發的衰退?這一問題在2025年初成為全球焦點。自川普第二任期上台以來,他的經濟政策引發了激烈爭議,媒體甚至創造了「川普衰退」(Trump Recession)一詞,試圖為潛在的經濟動盪命名。股市震盪、消費者信心下滑、企業投資猶豫不決——這些訊號讓人不禁懷疑,美國是否正站在懸崖邊緣。然而,官方的統計數據尚未完全支持衰退預言,政策的不確定性卻已讓全球盟友與國內民眾感受到壓力。本文將從經濟數據、地緣政治與政策執行三大面向,探討「川普衰退」的可能性,並剖析其對美國及世界的深遠影響。

經濟數據的警訊與矛盾

美國經濟目前呈現出軟硬指標的明顯分歧,這成為評估「川普衰退」風險的關鍵。根據《紐約時報》2025年3月20日的報導,自川普上任以來,標普500指數在選後出現顯著下跌,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Sentiment Index)也於2025年3月初步統計中顯示回落,跌至近年低點。這些「軟性」指標反映了市場與民眾對未來的悲觀情緒。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新聞發布會上多次提及「不確定性」,顯示政策方向的不明朗已影響市場預期。此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截至2025年3月19日的雙週平均值,根據聖路易斯聯邦準備銀行的數據,已攀升至歷史高位。

然而,「硬性」數據卻尚未完全響起警報。《紐約時報》指出,2025年2月的就業成長數據依然穩健,新增就業崗位超出預期;零售銷售雖在1月下滑,但2月有所反彈,雖未達市場預期。這種軟硬指標的分化顯示,經濟衰退的威脅目前更多停留在心理層面,而非實際活動的崩潰。但專家警告,若不確定性持續發酵,企業可能減少招聘與投資,進而拖累實體經濟。這是否意味著「川普衰退」即將到來?答案尚不明確,但數據的矛盾已為未來埋下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加劇了這一不確定性。根據《華爾街日報》2025年的報導,川普在國會演講中宣揚高關稅、低移民、低稅率、低監管的經濟願景,並承認這將帶來短期「動盪」。對進口鋼鋁徵收25%的關稅,以及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的額外關稅,已讓企業成本上升,通膨壓力隱現。這些政策雖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可能推高物價,對早已疲憊的消費者構成新挑戰。經濟學家擔憂,若關稅戰擴大,美國經濟可能陷入成長放緩與通膨並存的「滯脹」困境。

地緣政治的連鎖反應

川普的政策不僅影響國內經濟,更在國際舞台掀起波瀾,特別是對北約(NATO)及其他聯盟的衝擊。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在2025年3月3日的《華爾街日報》文章中警告,川普對北約的態度正使其「搖搖欲墜」。他指出,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通話、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批評,以及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提議大幅削減國防預算,都顯示川普有意淡化美國在聯盟中的角色。這不僅威脅北約,還波及「五眼聯盟」(Five Eyes)、澳英美潛艇合作(AUKUS)等,連日本、南韓與台灣的雙邊關係也岌岌可危。

博爾頓認為,川普的孤立主義可能促使歐盟尋求「獨立於美國」,但這反而可能削弱西方整體安全。他建議聯盟支持者應分散川普注意力,將其焦點轉向歐盟貿易爭端,而非直接挑戰北約。然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已表態要強化歐洲自主性,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亦尋求「獨立於美國」,顯示歐洲內部的分裂正加劇。若北約解體或弱化,美國將失去重要地緣政治支撐,經濟影響也難以避免——畢竟,穩定的聯盟關係是美元霸權與貿易網路的基石。

與此同時,川普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也牽動全球經濟。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郭傑振在《觀察者網》的文章中指出,川普急於與中國大陸達成交易,試圖通過大規模農產品與能源訂單縮減貿易赤字。若成功,這可能緩解美國財政壓力;若失敗,他可能轉而加碼關稅,引發更大範圍的貿易戰。這種「敵友不分」的策略,讓盟友與對手同感不安,進一步放大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的動盪,無疑是「川普衰退」風險的重要催化劑。

政策執行的內外困境

川普的經濟願景被他自己概括為「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但執行過程卻面臨內外雙重挑戰。郭傑振分析,川普的「三步走」計畫——縮減政府開支、大規模減稅、推動基礎建設投資——旨在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承諾。第一步,他支持馬斯克(Elon Musk)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關停國際開發署、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等機構,裁撤大量公務員。然而,這種激進削支可能引發社會反彈,甚至導致州政府訴諸法律,挑戰聯邦權力。

第二步,川普計畫延續減稅並擴大規模,以吸引美元回流並刺激投資。第一任期內,他已將企業所得稅收入減少661億美元,主要股指大幅上漲。然而,2025年的時間窗口極為有限。若無法在年底前完成立法,對沖基金可能轉而做空美股,引發市場調整。郭傑振預測,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如2008年次貸危機),美股2026年可能創下歷史性跌幅;若無此事件,市場或進入震盪期,孕育新的多空博弈。

第三步,川普試圖效仿中國大陸,以萬億美元投資拉動經濟。他在國會演講中提及1.7萬億美元的計畫,但資金來源成疑。郭傑振指出,中南部州如德克薩斯、阿拉巴馬等地雖具潛力,但交通網路升級需巨額資金,現有公路網維護已捉襟見肘。若計畫淪為紙面政績,企業仍需鋼鐵支撐投資,川普對鋼鋁加徵關稅的決定或許是不得已之舉。然而,這將推高成本,進一步壓縮民眾收益,導致底層民眾感受到「無獲」(No Gains)的現實。

誰為衰退買單?

「川普衰退」是否成真,取決於政策的不確定性能否轉化為實際損害。當前,軟性指標的警訊、地緣政治的動盪與政策執行的困境交織,構成了一幅懸崖邊狂舞的畫面。川普試圖以強硬姿態重塑美國經濟,但這場豪賭的代價可能由華爾街、底層民眾或國際盟友承擔。郭傑振警告,若調整成本無法有效轉嫁,美國或在川普任期末迎來「史詩級大崩盤」。然而,正如博爾頓所言,面對川普的衝擊,美國與其盟友或許只能「熬過他、分散他、說服他」,以求在亂局中找到出路。2025年的美國經濟,將是一場風險與希望並存的試煉,而世界正屏息以待。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