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等措施,對個別國家徵收17%至49%對等關稅,及整體一致性10%的進口貨品關稅,其中鋼鐵、藥物與半導體等項目暫時可豁免。台灣基本關稅10%及對等關稅32%合計42%,凸顯現階段美台關係處於歷史最密切階段的虛假性及脆弱性。由於對台實施對等新關稅稅率非常大,恐將對台經濟衝擊非常大,尤其在台灣經濟正面臨日趨邊緣化困境。
儘管美國對台推高對等關稅中,半導體等項目暫時未納入,但台灣伺服器和電腦零附件等對美出口大宗貨品。據2月台對美出口數據顯示,自動資料處理機、電腦零附件等前二大對美出口產品,占比高達63.6%,計出口金額為74.87億美元,這恐加速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外移。
職是,反對黨如國民黨及若干媒體建議賴清德總統宜盡速召開國安會議因應。然若國安會議受限於反中之僵化政治意識型態所侷限,仍然採取更反中的一邊倒聯美抗中戰略,不思考運用兩岸關係對沖平衡美台關係,恐怕僅會陷入令美國予取予求之窘境。
首先,加重對台報復性關稅凸顯美台關係脆弱性。從對等關稅檢視美台關係處於歷史新階段最佳狀態具虛假性。川普於4月2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10%基本關稅,並自9日起對特定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其中台灣以32%對等關稅名列其全球貿易對手國第四高,美國主要貿易國,分別對中國、歐盟、日本等進口商品課徵34%、20%及24%對等關稅,台灣稅率則是32%。加基本關稅10%後總關稅負高達42%。
若仔細檢視美國與132個貿易對手國的關稅情形,佔67%的貨品項目,對手國徵收比美國還高關稅,稅率差距12.3%。現美國關稅比對手國高20%、30%以上。川普以對等關稅之名,實施更大規模的報復式關稅之實。
其次,川普政府課徵對等關稅具雙面刃效應。固然關稅政策增強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強化美國製造優先,經濟規模擴大有利美國製造業及經濟永續發展;但也增加與貿易對手國衝突,美國關稅直接影響商品,包括運輸、機械產品。例如汽車關稅衝擊加墨日韓,機械設備關稅衝擊墨中加德,電腦關稅衝擊中墨,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多經加工、組裝再輸美。
川普實施對等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具有雙面刃效應。不僅恐將造成美國資產幅波動,復因民眾通膨預期大幅升高,消費更為謹慎,避免債務高築。更甚者,造成美國將疏離既有盟友關係,其國內經濟也將自食惡果、物價上漲等。同時,也會引發貿易對手國反制。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即宣布,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並批判美方做法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中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
事實上,川普總統的高關稅政策,將推升物價,降低美國民眾實質購買力;也推升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獲利;惡化勞動市場,減緩美國零售增長,致美國經濟成長下滑。川普試圖提高所有進口產品的關稅,以縮小或消除貿易逆差,然關稅實際上將推高美國內物價,代價最終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復次,對台灣課徵對等關稅高於南韓及歐盟等國。川普新關稅政策以「貿易對等」為名,針對美國長期貿易逆差採強硬措施。2023年前10大出口美國的亞洲國家排名,中國位列第1名,出口額達5,012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4.8%;居次的日本則為1,451億美元,約占總出口額的20.2%;南韓是第3名,對美出口額達1,163億美元;第4名則是越南,總額為970億美元。台灣也在前5名,對美出口總額為762億美元,約占整體出口總額的17.6%。
其餘依序為印度(758億美元)、泰國(485億美元)、新加坡 (449億美元)、馬來西亞(355億美元)與印尼(232億美元)。美國是中國、越南、泰國、印度和日本的最大出口國,且是南韓和印尼的第二大出口國,也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第三大出口國。然台灣卻被課32%對等關稅,此超過歐盟20%及南韓25%。
再者,台積電遷美及提高國防費未能取得川普政府善意。儘管川普先前宣稱台積電已投資1650億美元投資美國,可換取美國對台不要採取對等關稅。同時,民進黨政府宣稱在國防經費從GDP2.45%調高至2.50%,未來調高至3%甚至更高,以滿足川普獅子大開口要求台灣投入需要須GDP10%。顯然,民進黨政府在國防費用及台積電投資美國的做法,並未取得善意回應。
最後,美國對台採取對等關稅,未能充分考慮台灣在國際經貿體系中處於邊緣化地位。台灣既無法參與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也無法參與美國主導印太經濟框架(IPEF);更難參與中國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即使連續三年由日本、紐西蘭、加拿大友台國家,擔任輪值國主席,也無法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台灣經濟處於日益邊緣化狀態。
川普主政後全球治理及貿易往來變化加劇,美對台高關稅將使美台順差進一步減少,為對陸脫鉤斷鏈反招致一邊倒向美國,任美國予取予求限縮台灣戰略自主空間。民進黨政府應該採取更為靈活及多元、彈性的外交策略,分散對外投資及經貿布局,以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利益,而非單方面採取二元結構對立政策,單向依賴美國或對抗中國、完全向中國傾斜皆非台灣贏的戰略。
回顧檢視民進黨未主政前曾倡議台灣贏的戰略:連結北方國、橫渡黑水溝、前進東南亞。此戰略要認清國際政治現實,減少意識型態掛帥的經貿政策,建構務實的國際經貿合作機制。這不僅要加強與美加歐澳的經貿交流及合作,也要深化新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國家深化經貿關係,提升區域經濟整合。
與此同時,兩岸經貿也不應脫鉤斷鏈,而是要建構制度化、規範化及正常化的經貿交流風險管理機制;對美經貿依賴不能完全一邊倒;應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就此而論,若民進黨政府在兩岸關係建立更有效溝通機制,降低敵意螺旋,運用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制度化,作為平衡美台關係的槓桿,或可降低美實施對等關稅對台經濟損害。
從賴清德總統宣告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條反制中共統戰滲透策略,除服務於台灣社會大罷免案外;亦有藉由升高兩岸對抗態勢,藉此表態成為美國印太戰略堅實盟友;透過堅定反中立場服務於美國國家利益。然賴清德政府以斷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代價,卻未能換來川普在對等關稅中善意回應,此為一邊倒之倚美論及聯美抗中失衡戰略下,造成難以維護國家利益之弊端。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