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川普關稅:美國優先的孤立陷阱與中國大陸崛起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出的互惠關稅政策震撼全球。這項被視為「美國優先主義」核心象徵的措施,不僅對中國大陸實施高達54%的關稅,對盟友如日本、歐盟、加拿大等也毫不留情,關稅幅度從10%到46%不等。這一激進舉措引發國際市場動盪,美國消費者物價上漲壓力加劇,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蒙上陰影。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在全球的相對吸引力悄然增強,世界經濟逐漸走向集團化,對安全保障的威脅也日益凸顯。本文將剖析這一政策的經濟衝擊、歷史教訓,以及其如何重塑國際格局。

關稅衝擊下的經濟代價

美國互惠關稅甫一公布,全球股市應聲下跌。根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分析,4月2日宣布的關稅措施將美國進口關稅加重平均推升至20%左右,遠超市場預期。對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物價上漲壓力顯著,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嶌峰義清的估計,美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含能源和食品)將因此上升1.0至1.5個百分點。若以2月的前年同期比2.8%為基準,物價上漲率可能攀升至3.3%至3.8%,逼近聯邦準備理事會(FRB)難以容忍的通膨水準。

這種通膨壓力直接衝擊美國民眾的消費信心。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已跌至92.9,創2021年12月以來最低,遠低於消費失速的臨界點100。更高的物價與長期高利率可能進一步抑制個人消費,進而拖累美國經濟。嶌峰義清預測,關稅上調將使全球實質GDP下降0.5%,若消費失速加劇,甚至可能引發全球同步衰退。川普稱此為「外科手術般的治療」,卻可能讓美國經濟率先「病入膏肓」。

更令人擔憂的是,關稅成本並非全由進口商承擔。根據經濟學原理,進口價格上漲的部分將轉嫁給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他們正是川普的核心支持者。這一政策看似保護國內產業,實則成為刺向自身支持基礎的「回力鏢」。

歷史教訓: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

川普的互惠關稅並非史無前例。1930年,美國第31任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將進口關稅大幅提升,試圖保護國內產業。然而,此舉引發各國報復性關稅,國際貿易急劇萎縮,美國出口額在三年內暴跌61%,加劇了大蕭條的深度與廣度。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指出,川普政策與胡佛如出一轍,可能重蹈覆轍,推動世界經濟走向集團化。

歷史顯示,保護主義難以復興成熟產業。以美國鋼鐵和汽車業為例,這些「幼稚產業」早已成熟,關稅保護只會延緩其競爭力衰退,而非扭轉頹勢。更糟的是,若未來關稅撤銷,依賴保護的企業可能難以生存,形成「高關稅陷阱」。熊野英生援引「最適關稅理論」進一步分析,大國施加高關稅或許短期改善交易條件,但若對手國報復,雙方將陷入「囚徒困境」,消費者被迫承擔高價商品的苦果。

此次關稅波及盟友,日本被指「實質關稅率達46%」,加拿大和歐盟也面臨報復威脅。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已公開呼籲凍結對美投資,顯示國際反彈之激烈。這種孤立主義不僅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更為中國大陸提供了擴張影響力的契機。

中國大陸崛起與全球集團化

川普關稅的另一後果是意外提升了中國大陸的相對吸引力。對中國大陸產品課徵54% (34%+20%)關稅,對其轉口國如越南(46%)和柬埔寨(49%)也施以重稅,試圖遏制其經濟影響。然而,嶌峰義清分析,這反而可能推動受影響國家轉向中國大陸,深化其貿易網路。中國大陸近年在東南亞、非洲和拉美積極布局,透過基礎設施援助和資源合作,構築獨立於美國的經濟圈。

當前中國大陸經濟雖受房地產泡沫破裂拖累,但其外交策略的多維性仍具吸引力。對新興國家而言,美國的高關稅與孤立姿態,相比中國大陸的合作姿態,形成鮮明對比。若美國持續推動「去全球化」,中國大陸可能填補真空,成為新興市場的貿易與投資核心。這不僅削弱美國的經濟霸權,也降低中國大陸在潛在衝突(如台灣問題)中被國際孤立的風險。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集團化的趨勢加劇。美國的高關稅促使盟友尋求替代市場,日本和歐盟可能加速區域貿易協定,東南亞國家則進一步融入中國大陸主導的供應鏈。這種分裂不僅衝擊全球貿易效率,更埋下地緣政治衝突的種子。

美國霸權的自我解構

川普標榜「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卻可能親手拆解其霸權根基。佳能全球戦略研究所研究總監山下一仁指出,關稅引發的通膨與股市下跌形成惡性循環,若聯邦準備理事會降息救市,通膨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共和黨農民支持者已因中國大陸報復性關稅(如對大豆和小麥)蒙受損失,而低收入家庭則因生活成本上升首當其衝。這些「美國優先」的代價,正逐漸侵蝕川普的政治資本。

國際層面,美國的盟友關係岌岌可危。對台灣施加32%關稅,可能動搖其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對烏克蘭索取稀土作為援助條件,更暴露川普外交的短視。熊野英生警告,這種以資源為導向的對外政策,讓美國從「國際秩序守護者」淪為「領土野心家」,與其歷史角色背道而馳。

更危險的是,關稅戰可能引發貨幣貶值競賽。若多國為減輕關稅負擔而競相貶值貨幣,日本等國的金融環境也將承壓。熊野英生甚至提出「第二廣場協議」的可能性,若美國為平衡貿易赤字主動讓美元貶值,將引發全球輸入性通膨,並動搖美元霸權。這將是美國自掘的「惡魔陷阱」。

川普的互惠關稅看似「美國優先」的勝利宣言,實則是一場自損八百的豪賭。短期內,它推高美國物價,壓抑消費,可能引發全球衰退;長期看,它削弱美國國際地位,加速中國大陸崛起與全球集團化。歷史教訓與當前數據皆顯示,這條孤立主義之路難以通向繁榮,反而可能讓美國陷入經濟與外交的雙重孤立。面對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全球危機,國際社會需謹慎應對,而美國民眾或許很快會在下一場選舉中質問:生活真的變好了嗎?川普的「王冠」,最終可能只是赤裸的幻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