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華/法學博士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個月舉行「稅收超徵還稅於民」公聽會,究竟超徵稅收到底如何使用,成為近年來每年都有的朝野攻防重點之一。綜觀各國對稅收超徵的作法因應,因國情各有不同,如有採償還公共債務者,像葡萄牙、德國等國;也有採增加公共投資,投資於基礎建設等,有瑞典、愛爾蘭等國;亦有設立或存入主權基金投資未來,如科威特、新加坡等國;採取減稅或發放補貼者,有愛爾蘭、新加坡等,我們可參考適用哪一種?
連年超收稅徵顯示政府財政紀律出問題
稅收雖非公課,具有向全民普遍徵收之特徵,但也不具群體同質性、有責性、共益性等特徵,故超徵後如何運用彈性至大!但連年超徵,已非單純只是如何運用問題,而是何以會年年超徵過多?可見是政府計算評估指標的問題。若不通盤檢討,只會讓納稅人的荷包不斷超額付出,讓超徵稅收成為每年執政責任難以追究的模糊地帶。基於稅收之本質,應回歸財政目的性與公共利益性,固守人民利益。
中央政府稅收連年超徵,2024年超徵金額高達5,283億元,再創新高;連同2021至2023年合計,近4年超徵已高達1.87兆元。觀察同期中央政府未償餘額,長短期債務已突破6兆元,財政部截至3月21日數據,平均每人背負26.2萬元的政府債務。
正當國內圍繞著「超徵要不要普發一萬」爭論不休之際,川普對台課徵32%的對等關稅,猶如一顆現實炸彈,把我們從國內的政治話語拉回國際經貿戰場。根據各大投顧與智庫分析,這波關稅將使台灣2025年GDP下修0.8%至1.5%,科技產業獲利下滑5%以上。雖然半導體短期豁免,但AI伺服器、筆電與網通設備等整機產業卻無一倖免,整體產業鏈正面臨「成本上升與需求減弱」的雙重壓力。尤其美國股市台積電大跌,已可見台股跌勢,臺幣持續走貶,市井小民、相關產業均受不利影響。
面對川普對台關稅提高,近日行政院提出將投入880億元的因應對策,看似有及時雨之意,卻未能真正對症下藥。如果無法從台灣經濟結構性問題著手,如中央銀行匯率政策、能源進口結構、台美貿易逆差等,單靠政府恣意補貼,不僅無法減少對美貿易順差,還可能讓台灣在未來談判中,使本已脆弱之籌碼更無談判空間。
從資產活化及節流應對川普關稅戰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貿易戰已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深刻牽動台灣的地緣政治衝突選擇,德媒指出川普的單邊主義將把盟友推向中國懷抱,而台灣此時若未做好產業重組、談判策略調整、財政戰略的整合規劃,勢必陷入長久外壓與內亂的雙重風暴。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財政赤字嚴峻的挑戰時代,政府潛藏負債高達近20兆。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政府財政紀律的考驗,則關係到不止目前甚至下一代長遠的未來。只有跳脫於政黨政治的非理性思辯之外,以更宏觀的視野、更前瞻的思維,來審視台灣的財政與經濟發展,才有可能突破脆弱經貿之結構,追求全民皆贏。
筆者建議應積極從兩方面著手。在「資產活化」方面,政府應積極檢討現行稅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稅收體系,並提升財政結構改革速度,包含匯率政策與外匯資產結構以及產業轉型,加強國有財產的管理與活化,提升資產的使用效率,為國庫創造更多收入;在「節流」方面,政府應嚴守財政紀律,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將有限的資源用於重大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項目,切忌特別預算常態化,預算回歸正常法制體系,以確保財政資源的有效運用。 我們需要誠實面對財政體質與全球變局的勇氣、決心與戰略眼光。否則,今日的超徵成為明日的赤字,今日的稅收淪為明日的選舉工具,最終我們將輸掉的不只是經濟競爭,而是下一代發展的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