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2025年,席捲全球的AI浪潮正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科技從業人員對AI所帶來的長期人類能力弱化提出嚴重警告;另一方面,投資市場對AI的熱潮卻在混亂的貿易政策中遭遇降溫,市場泡沫的憂慮隨之而來。這兩股力量交織,正凸顯出人類對AI的不確定感與矛盾態度。
大家憂心AI將根本性改變人類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改變並非全然正面,人類是否將因過度依賴AI而逐漸喪失深度思考、同理心、道德判斷力以及心理健康等基本的人性能力?
從現實層面來看,AI的滲透已不再停留於科技界的理論層面,而是全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科技巨頭如亞馬遜、Meta、Google等,無不積極推動以AI為核心的智能代理(AI Agents),這些代理能夠協助人們處理從預約餐廳到談判商業合約等各種任務。儘管這種便利性獲得許多人青睞,但也引發了對人類過於依賴機器、乃至喪失自我決定能力的擔憂。
人類不僅會越來越依賴AI,更可能將自身的情感和同理心外包給這些智能系統。當AI逐步取代人們在情感支持、照顧服務甚至慈善募款上的角色時,真正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可能會被取代,轉而投向這些更加可控且可預測的數位聯繫方式,這對真實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可能會造成深遠影響。
就在AI在個人生活層面引發憂慮之際,資本市場的態度則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過去幾年,投資市場瘋狂追逐AI技術,形成一股強烈的AI熱潮。但近期受到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和經濟衰退預期的影響,市場對AI的狂熱正逐步冷卻,市場情緒明顯轉向謹慎。投資界開始意識到AI行業雖充滿潛力,但從投入到實現營收,還存在一段漫長且不確定的道路。
市場的質疑與現實的挑戰,或許正是AI發展從過熱的「炒作高峰」走向更加務實冷靜的「幻滅低谷」階段。這並不意味著AI的前景灰暗,而是說明其實踐和商業化所需的時間將比預期更長。
近期川普政府所實施的貿易關稅政策,也為AI產業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美國經濟因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增高,市場普遍擔心陷入經濟衰退,這將大大限制企業繼續對AI的大規模投資與基礎設施的擴張。科技巨頭開始重新審視投資策略,這對整個AI行業而言可能是一場適時的冷靜,避免資金過度集中,形成無法持續的市場泡沫。
從這兩個層面來看,AI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其實反映出人類社會的一種深刻矛盾:一方面是對技術進步與便捷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則是不希望被科技奴役、喪失自我本能能力的焦慮。我們應該如何在技術進步和維護人性之間取得平衡?這不僅是技術和市場的問題,更是關乎人類價值觀、社會共識與政策選擇的深刻議題。
在技術推進的同時,政策制定者與社會應該共同努力,推動有效的AI監管、建立完善的數位教育體系,以增強大眾的數位素養。科技公司也需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提高AI系統的透明度,並謹慎評估其對人類能力與人際關係的影響。
AI並非敵人,但也不是可以毫無限制依賴的神奇工具。人類社會應以更謹慎、更長遠的視野去審視與調整,唯有維持理性與警醒,人類才能真正駕馭科技,而非被科技所主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