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由澳門飛成都的航班,一群剛從日本賞櫻返家的成都大媽們,才不管當天陸股已從川普的關稅風暴中脫離,止跌回升,興奮地與旁邊的台灣旅客閒聊;聊著聊著,大媽突然問台灣旅客:你們台灣怎麼不讓我們去旅遊。
根據國民黨國政基金會的研究,2019年有1186.4萬旅客造訪台灣,其中陸客占271萬人,排名第一,到2023年僅22.6萬陸客赴台,排名第十;若依2019年的調查,陸客來台平均停留7.17天、每日消費199.3美元計算,2023年流失248萬名陸客,觀光產值少了約1150億元。
就這樣,台灣把送上門來的財神爺擋在門外 ,不但成都大媽感到奇怪,台灣吃觀光飯的業者、基層百姓也更加不能接受。
如果說四川留下最多的民國記憶,那一點也沒錯,曾經訪台50、60次的四川省台辦負責人還知道,賴總統口中「來自大陸的軍隊」中,國軍空軍中,「四川話就是國語」;省台辦負責人不知道的是,國軍海軍中,「四川話和馬尾話就是國語」。
川台民間關係特別緊密,截至2024年2月,與台灣人通婚的陸港澳配偶有38萬多人,其中四川加重慶的陸配超過3.3萬人。在2020年9月21日舉行的「我的故鄉你的家—兩岸婚姻家庭川渝行」活動中,四川省台辦透露,四川加重慶共有3.3萬個兩岸聯姻家庭。
時任四川省台辦主任羅志平還表示,川渝兩地與台灣的聯姻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嫁到川渝兩地的台灣女性也逐年增加,她們透過回家探親、回鄉參訪等方式瞭解西部發展機遇,扎根在川渝兩地學習生活、就業創業。
正因為川台人民往來特別頻繁,疫情期間兩岸僅剩的4個直航城市之一,就是遠在大陸西南的成都,其他則是北京、上海和廈門。
中國人自古就告誡子弟:「少不入川」,說的就是成都人敢吃敢玩,容易消磨年輕人創業的熱情。擔任台媒特約記者的郭小姐聽到機上成都大媽的「大哉問」,笑了,她表示,成都有2千1百多萬人口,幾乎跟台灣總人口相當,當地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沃野千里,自古當地人相對中國其他地區較不愁衣食,自然就比其他城市敢花錢。
郭小姐表示,自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經歷生死大劫的成都人花錢就更大方了,大家該吃吃、該玩玩,她和身邊的親戚經常出國旅遊,像她就是在海南買了房子,每年冬天到海南避寒,成都的冬天雖然很少下雪,但因為溼度大,體感特別冷;還有不少成都人到昆明買房,冬天就到當地避寒。
至於一般成都人,周末兩天,一定都是駕車出遊,到郊區渡假2天,周一才返回城裡上班。這也難怪成都人均汽車擁有量常年高居全大陸首位,2022年的統計顯示是成都每千人有300輛車。
成都人愛吃會吃,也使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組織於2010年3月批准成都加入「創意城市網絡」,並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的稱號,使成都成為亞洲第一個被聯合國證認的「美食之都」。
其實,走在成都街道,除了當地獨有的創意料理品牌、時尚品牌、連鎖超商外,還有就是遍地開花的足療、茶樓,成都人經常上班到茶樓談事情,或是下班後,到茶樓點杯20多元人民幣的茶品,然後三五好友打打麻將、橋牌,殺時間。
成都旅客去不了台灣花錢,卻擋不住成千上萬的台灣旅客到成都花錢,就在成都大媽搭乘的飛成都班機上,至少1/3的乘客是台灣人。台灣每年幾百億的觀光逆差就這麼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