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從川普重返白宮後,大幅強化關稅作為政策槓桿,讓稅務問題從傳統的貿易手段演變成為服膺於地緣政治目的之工具,也掀起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美國更在宣布對中國徵收對等關稅34%後,竟再加增50%的懲罰性關稅,總共對中國徵收104%關稅,使得美中關稅戰更掀起巨浪。
台灣同時也被徵收32%的高額關稅,對仰賴出口的台灣形成嚴峻的挑戰,在被美國課徵32%的關稅之後,台灣對美國出口將減少6成,同時GDP將下滑3.8%,影響近千億美元的貨品,而中國也批評美國「將關稅當作武器來打壓中國經濟和貿易」,更似《哪吒2》當中的「天元鼎」。
在這場地緣經濟的關稅角力戰當中,兩岸的企業各自均面臨稅務風險增加、供應鏈重組壓力與國際競爭加劇的三重變奏,考驗兩岸領導人面對壓力的意志與智慧。
地緣經濟重構的衝擊
除股市外,全球航運業應該首先受到壓力。企業為了規避高額關稅,可能選擇延後出貨甚至暫停裝船,擔憂運美的貨物還沒到美國港口即被課重稅。亦或者搶在關稅生效前出貨,改用高價格的空運,就像蘋果「趕機尾」運送在印度的庫存手機,這使得物流成本將飆升。不但如此,因為出貨航程變亂,運輸時間可能變長,導致增加物流中斷的風險,這些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亞洲國家為全球電子產品的生產重鎮,美國的高關稅讓這整條供應鏈受到震盪。像沃爾瑪等美國大型零售商,原本從中國大量進口,但在2018年川普第一任期啟動貿易戰後,逐漸把供應鏈轉向越南、印度等地,希望分散風險。
但是現在,這些「備胎國家」也被美國課徵超過20%的高額關稅,有些甚至像越南,稅率更高達46%。結果是:原本想逃關稅而轉移產線的策略失去優勢,商品價格也勢必跟著上漲。使得包括台灣的電子代工廠也開始重新思考該把工廠設在哪裡。有些考慮改去印尼,還有企業甚至評估把生產搬到美國,雖然成本高,但可以利用美國的投資獎勵,減少被課稅的風險。
至於半導體雖然暫時被排除在美國的關稅清單之外,像台積電、三星出口到美國的晶片目前不受影響,但整體供應鏈還是潛藏風險。比方說,台灣的晶片在出貨到美國前,常常會先送去其他國家做封裝測試,如果這些環節被課稅,照樣會牽連到成本。而且北京已宣告進行反擊,將限制稀土這種關鍵材料的出口,全球晶片價格也可能被迫上漲。
美國這波的關稅政策也讓農產品貿易「大風吹」。中國反擊行動很快,對幾乎所有美國農產品加徵34%的報復性關稅,尤其大豆首當其衝。其結果是,中國進口商可能轉從巴西採購大豆。為避免貨物滯銷,美國只好尋找新買家、降價促銷,有些產品甚至被迫內銷。
也不是所有的亞洲國家直接硬槓美國。像越南涮先提出從零關稅跟美國談起,印尼表示願意多買美國的大豆和天然氣,希望爭取美方關稅優惠。台灣也主動表態會增加購買美國能源與農產品,以及增加對美國的國防採購,同時下調部分關稅,以示善意。
關稅將吃掉企業的利潤
美國的關稅戰,不僅改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數字,同時也影響企業的財務報表。因為原料與零組件變貴,貨運也增加成本,讓企業減少獲利。倘若企業選擇自行吸收關稅,這將會拉低利潤。但要把成本轉嫁給客戶或消費者,又會流失客戶。許多業者最後只能忍痛吸收部分成本,讓毛利率下滑。
企業亦或者為了避稅,可能轉向從其他關稅較低的國家進貨,或在關稅上路前大量備貨。這樣的作法可能讓企業增加採購成本、增加庫存、減緩周轉,進而影響資金的流動性,從而壓縮利潤。
而在存貨與應收帳款的風險上。大量囤貨如果賣不掉,可能要打折出清、甚至虧本賣,會計上還得提列損失。另一方面,因為關稅變動大、買家下單變保守,或要求延長付款,結果導致收款週期變長,增加壞帳風險,公司就得預留更多呆帳準備金。
另外則是匯率波動的風險。貿易的動盪局勢會讓匯市不穩,台幣或人民幣若大幅升貶,會直接影響企業的進出口成本與帳面損益,讓財報看起來變得忽上忽下,增加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
關稅戰也將增加稅務風險
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企業的出口變貴,隨之所帶來的稅務風險也跟著增加。以往企業會選擇在低稅賦國家設立公司,可以避稅又避關稅,像是用「第三地」轉運出口到美國。但是這招現在不見得管用,美國這次課關稅的對象還包括「企鵝島」,可以預見的是,美國海關可能會開罰「假轉運」的狀況。而且,各國對離岸利潤課稅也越來越嚴格,許多企業不得不重新檢討這類離岸架構,甚至考慮把部分營運搬回實際生產地。
企業也要面臨被查帳的風險。像中國近年就曾針對在中國設廠的台資企業展開稅查,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有政治因素。而且,中國在3月的時候,對美國光纖產品展開首起反規避調查,藉此展示中美貿易戰下的對等反制能力。美國也是不遑多讓,對於和中國有往來的企業,將更會仔細查帳、查報表,甚至查核企業是否繞道進口中國貨。
對於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企業來說,不只生意難做,稅務與財務規劃更是一場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踩到紅線、兩頭受罰。
下一個關稅戰火的焦點?
套用《哪吒2》的台詞,「自詡照世明燈,幹的卻是恃強凌弱,禍亂人間的勾當」。美國現以高關稅施壓中國開放市場,希望改變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誓言將「戰鬥到底」並決心捍衛自身利益。而這將提高中美談判門檻,也會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面對關稅武器化和地緣經濟重構的新常態,台灣企業和政府都需同步提高警覺並採取行動。在好的層面來看,美國的關稅戰旨在針對中國,反而豁免台灣的半導體、AI等高科技產品,某種層面上,這也凸顯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角色。而且,原本在中國的代工廠可能移出部分產能,台灣廠商或許能承接這些轉單。但是另一方面,半導體與AI產業,是否會成為下一波美國所針對的對象,現在豁免不代表風險不存在。
雖然台灣晶片現在被美國豁免關稅,但其他出口品項就沒那麼幸運。美國這次把台灣列為「骯髒15國」(the dirty 15)之一,對台灣產品課徵高達32%關稅,只比越南等幾個國家少一點,讓不少台灣出口商措手不及,未來傳統產業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利潤恐將減少。
從長遠來看,台灣夾在美中之間的處境依然尷尬。倘若未來美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與科技制裁,甚至逼迫台灣企業「選邊站」,那麼整條供應鏈可能又要大搬風,是否以與美國「站得多近」、是否協助「美國更為偉大」作為評估標準?企業恐怕還得面對更困難的抉擇。
企業也知道,全球化仍有其價值,但是方向變了,地緣政治與產業政策已是無法忽視的結構性因素,政府可藉此情勢,協助產業升級,建立稅務風險預警系統,協助廠商掌握美中政策變化與潛在衝擊。
(國戰會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