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度發展的現在,世界各國都面臨電力短缺的嚴厲挑戰。美國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表示,自冷戰結束後,美國長期忽視核能建設,但去年(2024年)已有25個州透過立法支持先進核能技術,包括紐約州,今年(2025年)更已提出超過200項支持或補貼核能的法案,「期待已久的美國核能復興」(long-awaited American nuclear renaissance)即將到來。
今年2月正式成為白宮「常駐記者團」成員的《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美國核能產業近期迎來復甦,專家預測這將是「美國核能復興」的開端,公眾對核能的態度也在迅速改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去年的報告顯示,56%的美國成年人支持擴大發展核能,相較2014年的41%有所提升。然而,這次核能復興不同以往,過去的大型反應爐正被新的技術、更便宜且安全性更高的反應爐取代。
近年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成為焦點,發電量約為300兆瓦,遠低於傳統反應爐的1000兆瓦。密西根大學核能工程助理教授柯丘納斯(Brendan Kochunas)形容,SMR就像小型客車,相較於大型巴士更容易製造與部署,科技巨頭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與《臉書》母公司Meta等都已宣布投資SMR,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
SMR的優勢在於成本。密西根大學能源系統助理教授克雷格(Michael Craig)指出,SMR零件可工廠大量製造,降低成本與延誤風險。相較之下,喬治亞州兩座傳統反應爐耗時15年建成,超支至280億美元(約台幣9092億元)。柯丘納斯表示,核能可為高耗電的資料中心提供穩定電力,節省成本,「消費者期望隨時都有網路可以使用,可以隨時在亞馬遜購物。而這些公司將使用核能為資料中心供電,而不是從電網獲取電力,從而節省成本」。
專家估計,人工智慧的發展推高電力需求,到2030年將占美國電力需求的11.7%。猶他州參議員亞當斯(Stuart Adams)表示,希望該州成為「全國核能中心」,德州州長阿博特(Greg Abbott)則宣稱德州已準備好成為先進核能的領頭羊。各州投入數百萬美元,爭相成為核能領導者。
同時,下一代核技術如熔鹽(molten salt)反應爐也已在開發中。阿比林基督教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核能實驗室主任托爾(Rusty Towell)表示,這類反應爐可在更高溫度下運作,提升效率並降低壓力,具備安全機制以應對斷電風險。
然而社會上的反對聲量仍普遍存在。「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2021年報告指出,部分「先進」核技術「比現有核子技術在安全、擴散和環境方面帶來的風險更大」。「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麥金齊(Matthew McKinzie)仍認為SMR與其他核電廠有著同樣的風險,「只是規模較小」,他仍然擔心小型反應器的安全特性及其潛在的環境影響,「包括核廢料的管理」。
儘管如此,核能支持者強調其為清潔能源,因為不會產生碳排放。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環境評估顯示,SMR對空氣、水質及生態影響有限。目前全球僅中國和俄羅斯有運營中的SMR,美國僅兩家公司獲准建造,NuScale因缺乏支持已於2023年取消計畫,Natura則預計2027年在德州啟動測試反應爐。專家對核能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麥金齊表示,核能產業需證明其承諾的可行性。隨著全球電力需求激增,核能或許是應對挑戰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