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台灣國際戰略良策:脫中入美或脫美入中?

脫中入北論引發爭議,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國際扶輪社活動再提「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脫中入北論引發爭議,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國際扶輪社活動再提「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策決策風格相當極端,且充滿不確定性、交易性。本來4月9日實施對等關稅生效,後又突然宣布轉向,宣稱已超過75國聯繫美國表達談判誠意,且未採取任何報復行動。故授權高額關稅措施暫停實施90天,期間僅實施10%對等關稅。然因中國批判對等關稅是單邊霸凌行為,且對美也採取34%報復性關稅;美對中關稅即刻提高至125%。這對潛在試圖結盟對付美國的國家,具有分化裂解作用;同時,川普政府威脅盟友若試圖對標中國,無異是自殺行為;美國將聯合盟國集體對付中國。

川普總統徵收對等關稅政策突然大逆轉,對其他貿易夥伴祭出的對等關稅暫緩策略;唯獨對中國關稅卻極大加碼,固然顯示川普對外經貿政策,具非常明顯針對性。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等關稅政策對報復者再加懲罰性、報復性關稅,劍指中國有地放矢。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Stephen Miran)曾於4月7日宣稱,若其他國家想持續獲美在地緣政治及金融保護傘中獲益,則須共同分擔責任,提出五種方式協助美方分擔責任:一、接受美對其出口商品徵收關稅,且不進行報復;二、停止不公平且有害的貿易行為,開放市場向美採購;三、增加國防支出,向美採購軍備;四、增加對美投資並設廠營運;五、直接捐款給美財政部。

上述做法,台灣除尚未宣布直接捐款給美財政部外,民進黨政府為應對美對等關稅襲擊,及美中大打關稅戰及貿易戰,不僅提出脫中入北論;也提出不報復、加碼投資及採購對策。其中脫中入北論建立在美國對歐盟、加拿大、澳洲、日本及南韓、新加坡及英國的對等關稅相對低;反而對東南亞國家採取高關稅率,如對柬埔寨及越南。

脫中入北論並非是一種全方位及多元化策略,這意味著台灣投資經貿更往北方富裕國家,然台灣邦交國主要是南方國家。脫中入北論較適合高科技產業,這為台積電已投資美及未來更多高科技產業再投資美,尋求理論的合理性基礎。惟傳統製造業恐比較適合東南亞及中南美洲更為適合。故脫中入北論另有替代詞即是脫中入美論。

脫中入北論是兩岸脫鉤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的升級版,是台灣採取更一邊倒、更失衡的國際戰略顯現,這種戰略可能使台灣更加烏克蘭化,更激化兩岸關係敵對。簡言之,脫中入北論其實質是脫中入美論,這將嚴重衝擊兩岸關係所處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態勢,更令台灣必須對美馬首是瞻;在美中兩大國戰略博弈關係中,試圖讓台灣跳脫大陸當局所謂的一中框架及中華民族經濟、兩岸融合,抵制及抗擊大陸對台政策的實施,從而誘發其更加強反分裂及反干涉的打擊力度。

儘管蔡英文總統曾宣稱現階段是美台關係處於歷史最佳階段,美台實質關係確實也獲得加強;但其代價則是美國對台灣可謂是予取予求。例如台為與美加強經貿關係,主動開放美萊豬進口,但並無法與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雙邊貿易協定」(BTA)。同時,美國並不讓台參與「印太經濟框架定」(IPEF ),而是簽署二十一世紀美台自由貿易倡議。即令倡議脫中入北論或入美論,恐怕亦不得其門而入。

此次美國宣布對台實施對等關稅美台32%、中國為34%,美對台關稅全球排名第六高,儘管先前台灣宣布台積電赴美投資1000億美金,未來國防經費提升至3%,此皆未能滿足川普政府胃口。美國對台實施報復性對等關稅且稅率高達32%,這印證過度依賴美國市場,更易受制於美國的經貿反制政策。儘管台灣總體對美貿易總體呈現順差,但對美農產貿易卻逆差。賴總統提出以「零關稅」為起點的談判倡議,若對等關稅涵蓋農產品及傳統製造業,勢將嚴重惡化台灣農業及傳統製造業發展。

從蔡英文到賴清德主政,兩岸關係螺旋敵意上升,大陸對台採取經貿反制,包括暫時停止鳳梨、釋迦及蓮霧、石斑魚輸陸;支持研究中止一部份或全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宣布2509項產品構成貿易壁壘調查成立;及降低12項石化產品、134傳產製造業及34項農產品關稅減讓。這確實印證在兩岸無九二共識政治前提下,過度依賴大陸單一市場,也是存在高度被制裁風險。

綜觀民進黨為實施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積極參與美國印太戰略,成為其所謂民主價值同盟;甚至成為其戰略前沿及馬前卒角色;但即便台灣如此一邊倒,並無法與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雙邊貿易協定」(BTA);而僅是簽署「二十一世紀台美貿易倡議」。

由於美國國際影響力下降,即使宣稱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但台皆不得其門而入,如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皆無功而返;宣稱協助台參與CPTPP,即使歷經輪值國皆是親美的日本、紐西蘭及加拿大支持,仍是困難重重。台灣在國際活動空間及經濟發展,有被壓縮孤立化、邊緣化趨勢。是故,台灣最佳國際戰略應是採取分散貿易及投資對象,降低過度依賴經濟風險,無論是脫中入美或脫美入中絕非良策,而是應在美台關係及兩岸關係尋求槓桿平衡及對沖。

※以上崇拜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