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今(16日)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相關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這項突破性技術,主要是利用「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讓捐贈心臟移植過程中持續跳動,消除缺血時間,大幅提升術後心臟功能與存活率。台大醫療團隊在今天記者會上分享成果,並邀受贈者49歲蘇小姐現身說明。
傳統心臟移植需將捐贈心臟取出後置於低溫保存液,以減緩代謝需求,但離體後缺血時間(通常需控制4小時內)仍可能損害心臟功能,影響移植成功率。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紀乃新表示,團隊以葉克膜(ECMO)為靈感,研發「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利用捐贈者血液持續灌流含氧血液,使心臟在離體期間保持跳動狀態,直至移植完成,徹底避免缺血損傷。
相較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技術(仍有10-30分鐘缺血時間),台大實現真正的「無缺血」,為全球首創。紀乃新表示,該系統自2010年起於動物實驗驗證,去年4月經倫理委員會批准後首次應用臨床,已成功完成兩例手術,證實其安全性與可行性。
受贈者蘇小姐感謝重獲新生
記者會中現身說法的患者是49歲的蘇小姐,她因擴張型心肌病變導致心衰竭,長期依賴強心劑與心室輔助器,卻因感染反覆住院。去年8月,她幸運獲得大愛捐贈心臟,接受全球首例無缺血心臟移植。蘇小姐表示,「術後一周,我就能正常走路30分鐘不需休息,現在更能一口氣爬4層樓梯,幾乎恢復正常生活。」她感謝捐贈者與台大醫療團隊,讓她重獲新生。
紀乃新說,蘇小姐術後心肌酵素未升高,心臟功能表現優異,顯示無缺血技術有效降低再灌流傷害,提升移植品質。
台大醫院自1987年完成亞洲首例心臟移植以來,已累積超過700例手術,約占全台三分之一,穩居台灣心臟移植領航者地位。院長吳明賢強調,台大始終以技術創新為使命,即使早期因程序不完備被罰款,仍「心甘情願」,致力推動醫學進步。此次無缺血移植突破,不僅登上國際期刊,更吸引越南、印尼等國前來取經,展現台灣醫療技術的國際影響力。
吳明賢回應近期中國大陸器官移植爭議,強調台灣器官捐贈制度在法律、倫理與道德上均達世界一流水準,絕無插隊或黑幕問題,民眾可放心。
針對2021年大陸廣州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宣稱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心臟移植說法,紀乃新表示不便評論他案,但國際期刊審稿人已認可台大成果為全球首例,顯示其學術與臨床價值獲得國際肯定。
台大醫療團隊表示,下一步將優化灌流系統,推廣無缺血技術至更多患者,並持續分享臨床經驗,促進全球移植醫學發展。吳明賢自豪地說:「台大的『醫龍團隊』,再次為台灣醫療寫下輝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