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習近平東南亞行:最高關稅壓力下的魅力攻勢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美中貿易戰的硝煙中,東南亞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2025年,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稅壁壘不斷升級,兩大經濟體的對抗波及全球供應鏈,東南亞國家在這場風暴中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中國大陸作為該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與投資來源國,經濟影響力無可取代;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主要出口市場與安全保障的提供者,地位同樣舉足輕重。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2025年4月展開東南亞三國訪問,試圖以經濟合作與外交魅力化解地緣緊張局勢,為中國大陸在區域內爭取更大支持。本文將探討習近平此行背後的動機、其對東南亞的影響,以及該地區在美中博弈中的角色與挑戰。

貿易戰下的區域困境

根據《GZERO Media》報導,截至2025年4月,美國與中國大陸已對彼此施加三位數的關稅,其中中國大陸部分商品面臨最高的美國關稅,貿易限制措施層出不窮。這場貿易戰重塑了全球供應鏈,東南亞因其製造業優勢成為企業轉移熱點。特別是越南,近年吸引大量中國大陸工廠遷入,成為美國進口重要來源。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從越南進口總額達1,365.6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近三倍,貿易逆差擴大至1,234.6億美元,排名美國第三大逆差來源。

越南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大陸與美國,卻因此陷入兩難。中國大陸供應原材料與投資,美國則是主要出口市場。2025年初,美國對越南加徵46%「對等關稅」,威脅其出口經濟。習近平訪越期間簽署數十項經濟協議,試圖深化合作。然而,越南民眾對美國偏好不減。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機構(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4年調查,80%的越南受訪者傾向選擇美國。BBC報導進一步指出,東盟整體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超越美國,這一轉變促使中國大陸加緊與東南亞的聯繫。

東南亞其他國家同樣受壓。馬來西亞(24%關稅)、柬埔寨(49%)與越南(46%)等國面臨美國高關稅衝擊,同時中國大陸在南中國海的強硬立場引發疑慮。美國雖提供安全支持,但其貿易政策不可預測性削弱信任。這種經濟與地緣緊張格局,驅使習近平推出「魅力攻勢」平衡影響力。

中國大陸的經濟外交布局

習近平訪越簽署涵蓋基礎設施與數位經濟的45份合作文件,顯示中國大陸以經濟誘因深化與東南亞關係。路透社報導,協議包括高鐵與港口項目,如老街—河內—海防鐵路,總值995萬元人民幣的可行性研究,旨在提升越南物流能力,強化其作為中國大陸供應鏈角色。類似承諾或延續至馬來西亞與柬埔寨,透過「一帶一路」投資數十億美元,促進當地成長並拉近政治聯繫。

然而,中國大陸在南中國海的行動仍是隱憂。越南與菲律賓對其軍事化敏感,習近平雖未提及爭議,但以軟性外交化解緊張。尤索夫伊薩機構調查顯示,東南亞民眾對中國大陸信任提升,但領土爭端仍限制支持。BBC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對越南態度較寬容,僅對其島礁建設表關切,與菲律賓衝突頻繁形成對比。

習近平此行回應美國影響力。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加徵高關稅,削弱美國經濟吸引力。中國大陸透過高層訪問與援助填補真空,但美國在安全領域的角色難以取代。BBC提及,川普嘲諷中越會晤「想整美國」,反映其對中國大陸拉攏東南亞的警惕。

東南亞的策略與未來走向

尤索夫伊薩機構2024年調查顯示,51%的東南亞受訪者傾向中國大陸,首次超美國,但國別分歧明顯:菲律賓與越南多數支持美國,馬來西亞與印尼偏向中國大陸。越南雖與中國大陸經濟緊密,政治信任有限,美國市場與安全支持仍具吸引力。BBC補充,越南「竹子外交」強調靈活與獨立,或許是平衡關鍵。

東南亞國家試圖中立,但被迫調整。越南積極吸引中國大陸投資,同時尋求美國與日本支持;馬來西亞與柬埔寨依賴中國大陸援助,但警惕政治代價。未來可能採取「對沖策略」,靈活應對美中。BBC報導稱,越南副總理領隊訪美談判,顯示其多元化意圖。

美中貿易戰升級考驗東南亞。美國關稅可能迫使越南尋找新市場,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提供出路,但過度依賴風險加劇。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首兩月美越貿易逆差達229.5億美元,顯示出口韌性,但長期關稅影響不容忽視。東南亞需推動經濟多元化與區域合作。

習近平的東南亞之行,是中國大陸在美中貿易戰下的重要外交布局。透過經濟協議與歷史情誼,中國大陸鞏固影響力,應對美國壓力。然而,東南亞在經濟誘因與地緣疑慮間搖擺,魅力攻勢效果待觀察。越南的「竹子外交」、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的務實選擇,顯示地區尋求獨立空間。貿易戰陰影下,東南亞未來取決於其在強權競爭中保持靈活,為自身利益開闢新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