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4月18日,聯合報報導英國最高法院做出歷史性裁決,判定跨性別女性在法律上不被視為「女性」,依據2010年《平等法》定義「女性」為「生理女性及其性別」。這一判決不僅在英國引發熱議,也成為全球性別認同爭議的縮影。從美國到歐洲,政策正從多元性別的包容轉向傳統二元性別的回歸,顯示出對性別定義的重新審視。本文將以英國裁決為起點,探討這一趨勢的背景、具體措施、社會反響與未來影響,引用可靠數據,剖析性別二元回潮的全球現象。
英國的司法裁決
聯合報2025年4月18日的報導指出,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跨性別女性在法律上不被視為「女性」,這項由「蘇格蘭女性」(For Women Scotland)團體發起的訴訟,歷經近7年法律攻防。88頁的判決書明確區分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強調「女性」指「生理女性及其性別」,成為性別定義的里程碑。這一裁決重新界定了法律中的性別框架,影響跨性別者的權益。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J.K. Rowling)長期主張生理性別的重要性。聯合報的報導顯示,她在社群平台X上以抽雪茄、舉酒杯的照片高調慶祝這一裁決,稱其保障了全英國女性與女孩的權益。羅琳坦言曾資助該團體,強調陰道、月經與懷孕等生理經驗對女性身份至關重要,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應區別對待。她的言論引發網路熱議。
這一裁決加劇了英國社會對「女性」定義的爭論。聯合報的報導指出,支持者認為保護生理女性的權益有助於維護性別專屬空間的安全;反對者則批評此舉邊緣化跨性別女性,剝奪其性別認同權利。羅琳的公開表態被支持者視為捍衛女性權益的勇敢行動,卻也被反對者指責為對跨性別群體的歧視。
美國的政策轉向
中央社的報導顯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1月20日就職演說中宣布,美國政府將終止多元性別政策,正式僅承認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這一宣言標誌著聯邦政策從包容跨性別轉向二元性別的重大轉變,直接否認跨性別的存在。川普承諾簽署行政命令,取消對跨性別者的保護,並終止聯邦政府的多元、平等與包容(DEI)計畫。
中央社的報導進一步指出,具體措施包括聯邦監獄、移民庇護所及強暴受害者庇護所將按生理性別區隔。聯邦稅收將不再資助性別轉換服務,例如性別確認手術或荷爾蒙療法,影響少數接受相關治療的聯邦監獄囚犯。此外,政府將取消「跨性別現身日」(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的官方認可,限縮跨性別群體的能見度。
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2月26日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民眾對限制跨性別政策的民意支持度顯著上升。66%的受訪者支持要求跨性別運動員按出生性別參賽,56%贊成禁止醫療專業人員為未成年人提供性別轉換醫療。49%支持要求跨性別者使用與出生性別相符的公共廁所,47%贊成禁止小學教授性別認同相關內容,顯示民意對性別二元觀點的回歸。
LGBTQ群體的反應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78%的LGBTQ成人預期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對跨性別者產生負面影響,71%認為對同性戀、雙性戀者的影響也將不利。民主黨傾向的LGBTQ群體中,88%預期跨性別者將受負面衝擊,83%認為同性戀與雙性戀者亦然。共和黨傾向的LGBTQ成人則較少預期負面影響(35%對跨性別者,17%對同性戀與雙性戀者)。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LGBTQ群體內部對政策的看法因黨派分歧顯著。86%的LGBTQ成人支持保護跨性別者在就業、住房與公共場所免受歧視,61%贊成要求保險公司涵蓋性別轉換醫療費用。然而,共和黨傾向者更支持限制性政策,例如68%贊成要求跨性別運動員按出生性別參賽,66%支持禁止為未成年人提供性別轉換醫療。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進一步顯示,跨性別成人對限制性政策的反對尤為強烈。91%支持反歧視保護措施,88%贊成保險涵蓋性別轉換醫療。84%反對要求使用出生性別的公共廁所,80%反對禁止小學教授性別認同,75%反對禁止未成年人接受性別轉換醫療,顯示跨性別群體對性別二元政策的強烈不滿。
全球脈絡與未來挑戰
美國與英國的政策轉向並非孤立現象。近年來,匈牙利、波蘭等國也推出限制性別認同的政策,強調生理性別的法律地位,以保護傳統家庭價值為名,引發人權團體抗議。全球範圍內,性別二元與多元認同的拉鋸戰正愈演愈烈,成為當代社會的重大爭議。
性別二元回潮反映了社會對快速變化的性別觀念的複雜反應。傳統觀點強調生理性別的生物學基礎,而多元性別的倡導者主張個人認同的自主性。這種衝突滲透到教育、體育與醫療領域,例如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資格問題,成為公平性與包容性的難解爭議。
在台灣,民進黨自蔡英文2016年上任以來積極推動多元性別政策,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與性別平等教育。然而,美國與英國的性別二元回潮為台灣敲響警鐘。過於激進的性別政策可能引發社會反彈,特別是在傳統價值仍具影響力的地區,未來需謹慎平衡多元包容與社會共識。
未來,性別二元政策的推進可能加劇社會分化。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保護性別專屬空間與傳統價值;反對者則警告,這將邊緣化跨性別群體,增加其心理與社會壓力。政策制定需在尊重個人認同與維護公共利益間尋求平衡,科學研究與公開對話將是緩解對立情緒的關鍵。
從英國最高法院的里程碑裁決到美國川普政府的性別二元政策,全球正見證性別定義的重大轉向。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民眾對限制跨性別政策的民意支持顯著成長,而LGBTQ群體的憂慮反映了政策的深遠影響。這一趨勢挑戰多元性別的包容理念,重新點燃對性別本質的討論。
台灣民進黨自蔡英文上任以來,雖以同性婚姻合法化與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多元性別,卻未充分考量傳統價值的社會底蘊,導致政策推行時屢遇阻力,甚至引發保守派反彈。美國與英國的性別二元回潮警示台灣,過於激進的性別政策若缺乏廣泛共識,可能加劇社會撕裂,邊緣化弱勢群體的同時也削弱政策效力。未來,全球社會需在尊重差異與維護公平間尋求平衡,台灣尤應以更審慎的步伐,透過科學指引與公開對話,為性別爭論尋求共識,否則恐重蹈西方社會分化的覆轍。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