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駝羔 未來治理沙地與草原保育的「神奇寶貝」

單峰駝與雙峰駝配種,蘊育出來的「混血駝羔」。圖/取自中新網
單峰駝與雙峰駝配種,蘊育出來的「混血駝羔」。圖/取自中新網

單峰駝與雙峰駝配種,會生出什麼樣的駱駝呢?答案是「混血駝羔」,牠們也可能是未來治理沙地與草原保育的「神奇寶貝」。

據中新網報導,2025年4月,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高產奶駝繁育基地傳來喜訊,大陸首批由單峰駝與雙峰駝成功配種誕生的5峰混血駝羔順利出生。這些「混血「駝羔在戈壁灘上誕生,不僅是畜牧業育種的技術突破,更為了解和研究不同駱駝亞種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與雜交後代的生態行為提供了珍貴經驗。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主要分布於中亞與大陸北方,能夠耐受零下30℃的低溫,適應乾旱半荒漠地區;而單峰駝(Camelus dromedarius)原產於中東和北非,其在酷熱環境下的體溫調節能力極強,可在攝氏50℃以上活動,具備極高的抗旱能力與運輸負載效率。

剛剛出生不久的駝羔。圖/取自中新網

剛剛出生不久的駝羔。圖/取自中新網

此次雜交成功的駝羔同時繼承了雙峰駝的耐寒性與單峰駝的抗熱與高產奶基因,為未來應對氣候變遷下的家畜適應策略提供新方向。駱駝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展現出的覓食彈性、低水分依賴與耐飢能力,是其成為荒漠區生態系統「關鍵種「的重要原因。這種混血後代是否具備更強的行為適應能力,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

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合理的亞種間雜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遺傳多樣性與抗逆性,但也須避免過度雜交對原有物種基因庫造成稀釋風險。

阿拉善地區是大陸西部重要的沙漠化防治前沿。駱駝作為當地特有的大型植食性動物,在維持草場結構穩定與物種互動平衡中扮演關鍵角色。引入耐逆性更強的混血駱駝,將有助於推動「以放促養」模式,提升生態放牧的可持續性,緩解駱駝對特定棲息地的壓力集中問題。

目前,阿拉善右旗計畫在2026年前將「混血」駝羔數量提升至40峰,並在實驗草場進行長期的行為與生態監測。這些駝羔未來或將作為「生物適應性修復工具」,參與到更廣泛的沙地治理與草原保育工程中。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