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最後在北平的日子

韋玉莉/中美文經協會副秘書長

細讀1948年蔣中正日記,特別是1948年9~10月蔣介石最後在北平或“華北”的日子;其中頤和園、香山公園雙清別墅、西山八大處,還有五塔寺或通州伏魔廟等..及承德山莊,都還有蔣介石單獨或與宋美齡最後出遊的身影,但此行1948年10月30日南返後,似註定蔣介石無力再收復故土,無緣再返北京。

本文以1948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蔣介石夫婦南返前,他們出遊北京的幾件事,說明其華北政權必將土崩瓦解的徵兆(本文1948年蔣中正日記,依據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3年10月版)。

一、第一次以總統身分來北京頤和園,卻只想修建基督教堂。

1948年9月30日,蔣介石主要為督導遼瀋戰役,第五次再來北平;據記載1928年7月6日北伐將成功後,為告慰孫中山進行祭拜及移靈事,蔣中正第一次來北京。第二次是1945年12月11-18日抗戰勝利後,夫婦倆視察北平並遊香山碧雲寺;第三~四次是1947年10月4日及8日為東北戰局,蔣介石獨自往返北平二次;而1948年9月30日至10月2日算是第五次來北平(期間曾二度進出北平,即10月3~5日又在北平;10月5~6日由塘沽坐船至葫蘆島;10月7日由塘沽港返北平;10月8日由北平返上海);最後乙次算是10月17日錦州失陷後返北平。此次蔣宋兩人先從10月15日南京直飛瀋陽,瀋陽待三日後才至北平;10月18日當天蔣再飛臨瀋陽巡視,此是蔣介石當年第五度來瀋陽,指示收復錦州與東北作戰計畫,是日返北平。

關於蔣介石第五次單獨來北平期間,筆者認為他的思緒有些怪異,令人難以理解;因為從蔣中正日記所述,此行雖以總統身份來訪,卻沒有眾多的官員陪侍,當然也不需專為憑弔孫中山衣冠塚;看似他的心思應是心急如焚記掛東北的戰場,不過從他日記所說,他似乎還想在頤和園建立自己的第二座教堂。這個現象是不是有些荒誕?據日記所述(如下):

10月3日星期日“上午11時瀋起飛,途中遇風休息一時後,返平與宜生(傅作義)談戰局,彼實有研究與見解正確也。靜默,晚課後,獨遊頤和園,登佛香閣與智慧海,以勘察第二基督凱歌堂地址,不甚洽意也,再由山背而降,出北正門回城。(p.267)

上述說明,顯然此刻他還迷戀抗戰勝利和他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榮耀(1948年5月20日就職),皆推崇基督賜福給他;事實上,"南京的基督凱歌堂"才在是年8月1日落成;不到兩個月後,蔣介石居然還幻想在北平郊區的頤和園建立他第二個基督凱歌堂?或許他冀望於用宗教的力量,心想若建立個教堂,當下仍可以為“國共内戰一剿共”帶來幸運或勝利吧!?

二、無法從歷史古蹟或古籍中,特別是日本侵華14年的斑斑血史,吸取教訓並規劃北京城戰略位置。

眾所週知,北京城定為國都,那是元明清三個王朝以地理位置重要性為考量的歷史傳承,將近64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其中元朝定都北京96年,明朝定都北京223年,清朝定都北京268年;反觀,中國歷代定都於南京(六朝古都)的王朝,多數僅掌控南方勢力範圍,屬短命弱勢的王朝;包括明朝初期在南京定都僅53年;事實上,蔣介石對於北京城的重要性,並沒有過多長遠的思考,也不如外界所傳,很懂得勘輿或風水;而北洋政府以北京為政府機關所在地亦經過16年多;蔣介石親身經歷北伐統一後,在南京辦公的時間,前後也不超過10年;回顧蔣介石對於1937年7月7日,日軍已從臨近北京城(北伐後,國民政府將北京改為北平)的宛平縣城,將發動侵犯北平市的蘆溝橋事件,他曾悟得若北京城陷,如同李自成亡明,會帶來亡國恥辱及生靈塗炭?為什麼國民政府的蘆溝橋事件後,幾乎不到五個月就發生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攻陷的南京大屠殺?不禁要問:蔣介石從近代帝國主義侵華,特別是,從1931年的918事件起,日本軍國主義不斷高漲嚣张,有深刻覺悟北京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嗎?國民政府立憲後,若北京城再次陷落,一連串骨牌效應可曾評估到?

個人認為,蔣介石長期輕忽了北京城的重要性,儘管他在抗戰後,在北京有建立北平行轅進行軍事管控(1948年5月前,北平行轅位於中南海居仁堂,前期有李宗仁居住三年,後期傅作義居住;而蔣介石自個在北京駐所則是南鑼鼓巷附近);但整體來看,他對北方政權的掌握並沒有太大的規劃;例如,蔣介石第五次單獨來北平,在日記僅淡淡地提到:

10月4日下午與劉瑤章巡遊蘆溝橋。又10月5日補敘述“蘆溝橋為古時通南御道,其規模宏大,構築堅實,自宛平城直至彰儀門大道,其基石之堅實現尚存在,殊為可感。( p.268)

換言之,1948年10月初,蔣介石初次來到蘆溝橋,他僅知蘆溝橋重要,至於當時環繞北京城南下的交通要道石家莊已被共軍佔領快10个月,如何突破?山東煙台在10月初也撤守,接下來天津塘沽口若被共軍占領,那援軍如何從海上或西面由熱河或內蒙一帶運兵進北京城?這些都不再是蔣介石考慮?所以,他最後離開北平前,僅是當年5月時,早些把傅作義晉升華北五省(冀、察、綏、熱、鲁)剿匪司令,並賦予他保衛華北及北平之全權重責,他以為如此就可高枕無憂嗎?事後證明,傅作義也像過去的吳三桂或洪承疇以投降方式引清兵入關並為其獻策,最終中華民國在華北土地 ,在蔣宋夫婦離開北平後,二個月多已全部失守!

三、1948年10月下旬蔣中正夫婦最後一次來北平,期間多次密集性的旅遊,看似忙裡偷閒忘憂解悶,其實國土將淪喪的危機,並沒有認知到。

依據蔣中正日記所述,蔣中正第六次來北平,是以憲政總統身份偕宋美齡同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此行依然是勘查東北戰場,但其密集性的旅遊,最北夫婦倆曾至瀋陽北陵,其中熱河承德山莊,卻是蔣介石生平最嚮往旅遊勝地,且是他獨自前往!

以下將其日記摘述如下:

10月15日下午3時前,與妻起飛6時半到瀋陽;(p.276)

10月17日下午3時半由錦西起飛6時到北平。

10月18日正午約譚炳勳(訓)陪遊碧雲寺,宜生亦隨到,即在寺東側龍王廟前釣魚台野餐,登塔謁總理衣冠塚,即在塔上與妻眺望徘徊約半小時,攝影後經含清前院出寺,再遊普覺寺,即臥佛寺一匝,回程已3時半矣;

10月19日上午9時半由平起飛正午到達瀋陽,...餐後巡遊北陵,蕭條極矣,..回平已六時矣;

10月20日下午3時與妻車遊通縣至伏魔廟前轉回北平,晚課畢...(20日廿三時接洞國來電,實為絕命作別哀書...  p.281.)

10月21日晚課。聞鄭洞國自戕殉職,悲痛無已,停止約宴。

10月23日下午與妻同遊香山靜宜園,親到雙清別墅遊覽,以此為十七年駐節舊遊之地耳。參觀慈幼園,回城已7時半矣。10月24日正午到西山八大處舊旅館與妻等野餐,此亦民17年舊駐之地也,餐後遊覽第一處泉池後即回程,順遊西直門外五塔寺,其所殘留著為五塔而已。

10月27日正午到承德,沿途瞰視古北口、密雲等處,足慰平生之志。下機後石覺軍長駕車到離宮,往日嚮慕之離宮今皆殘破不堪,無景可覧矣,便覓熱河泉源口而回部午餐已2時半矣。下午4點半起飛,順道經興隆山至東陵上空瞰視而回。晚課6時回京寓,入浴,默禱。(p.285)

10月30日上午與生詳談華北今後責任重大付之全權,2時在機場遇杜光亭,指示其對錦西任務,決定固守不再攻錦州、矣。...起飛後,5時回京。

本文所要解釋1948年9月底到10月底,是蔣介石以立憲總統的身份,參訪北京;此行也是他在北京最後的日子;期間蔣介石還迷戀基督信仰,希望在頤和園建立他的第二個基督教堂,另外蔣宋夫婦他們10月下旬在北京地區密集性的出遊,只能說是他們對華北政權將失守,估計不足!

這裡還需補充的是,蔣宋夫妻從10月17日由瀋陽返回北平後,由於東北的戰局瀋陽危急而急轉直下,以致於蔣介石日記中,可以把他們夫婦10月18日到27日,密集出遊時間記下,但東北如何調兵防守,順序卻記錯或誤植,幾乎難以確定他何時離開北京。(是27日或30日?最後需從另一書籍<蔣公長篇大事初稿,卷七上册>來補正)

此外,筆者還注意到,蔣宋夫婦始終把北京還當作旅遊景點,他們從未料到,他們在香山公園参觀的“雙溪別墅”,半年後(1949年3月)居然成为中共中央及毛澤東的最後戰爭指揮所並督軍攻陷南京城。所以在戰爭中誰謹慎,誰掉以輕心而無大戰略,誰掌握時機並運籌帷幄,似乎勝負已定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