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保守派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經歷首輪投票震撼性的挫敗後於第二輪投票中以325票勉強過半,僅比過半門檻多出9票,成功當選新任總理。然然而聯合政府開局不穩,政治裂痕與經濟挑戰交錯,使新政府前景未明。
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路透報導,梅爾茨原在6日上午的首輪投票中,距絕對多數門檻僅差6票,這不僅是他個人威望的一大打擊,也創下德國戰後民主歷史上的前所未見失敗。由於投票採不記名方式,外界無從得知究竟是來自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盟友,還是他自家保守派的國會議員拒絕支持。
在數小時的混亂與不確定後,聯邦議會各黨與議長協議進行第二次投票,最終梅爾茨以325票勝出,以9票之差跨越過半門檻。他與社民黨的聯合政府本應擁有328席,理應一開始就能通過,但第一輪投票顯示至少有18人未支持他。
德國自1949年恢復民主以來,從未有總理候選人在聯邦議會投票中落敗,此次情勢也使國會陷入迷惘。依據德國憲法,總理選舉次數不限,但若梅爾茨再度失敗,將為他所屬的基民盟(CDU)、姊妹黨基社盟(CSU)及合作夥伴社民黨帶來巨大麻煩。有德國媒體形容,這場「全面潰敗」總算成功避免。
現年69歲的梅爾茨,將由聯邦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主持就職儀式,宣誓就任為戰後以來德國第十位總理,並與其17位內閣成員一同上任。
原本議長克勒克納(Julia Klöckner)預計將在7日再辦一輪投票,但基民盟秘書長林納曼(Carsten Linnemann)表示應加速進程:「歐洲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我們不能再拖幾天。」國會黨團領袖史潘(Jens Spahn)也呼籲議員們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全歐洲,甚至全世界都在注視這場投票。」
政治評論普遍認為,梅爾茨首輪敗選是一場羞辱,極可能是社民黨內部少數不滿成員所致,該黨才剛在5日與保守派簽署聯合執政協議。議長透露,首輪投票時共有9人缺席、3人投棄權票、另有1張選票作廢。保守派盟友瓦德福(Johann Wadephul)表示:「我相信他(瓦爾茲)會成為下任總理。」
儘管部分社民黨人對聯合政府協議並不滿意,但該黨高層堅稱完全支持。社民黨資深議員史泰格納(Ralf Stegner)表示:「這是秘密投票,沒人知道是誰投了反對票,但我可以說,我完全不覺得我們黨團有人不清楚自己的責任。」
在2月大選中拿下20.8%得票、名列第二的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趁勢抨擊並呼籲重新大選。該黨聯席領袖魏德爾(Alice Weidel)在X平台發文稱,投票結果顯示「這個由保守派與社民黨組成的小聯盟根基脆弱,選民也早已拒絕它」。
梅爾茨任命的外交部長人選、基民盟同僚瓦德福說,首輪落敗「只是個障礙,不是災難」。
德國政府交接流程一向嚴謹。在5日晚間的傳統儀式上,卸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接受德軍軍樂隊致意。而梅爾茨原本預期能順利在隔天早上首輪投票中當選,完成他長年追求的總理夢。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親赴國會觀禮投票過程,但並未出席第二輪。
聯邦議會內的政治記者指出,梅爾茨首輪投票的震撼結果顯示,即便聯盟最終成功上台,內部潛藏的問題仍未解決。
另類選擇黨議員鮑曼(Bernd Baumann)批評,基民盟選前承諾的政策與該黨相似,如限制移民,卻最終與中間左派結盟,「這根本行不通,這不符合民主原則。」綠黨政治人物葛林-艾克哈特(Katrin Göring-Eckardt)警告:「這並不好。雖然我不支持這位總理候選人,但我也要提醒大家別對這種混亂幸災樂禍。」
就在24小時前,德國還傳出終結長達半年政治僵局、邁向穩定政府的訊號。梅爾茨在簽署聯合執政協議時說:「讓這個政府成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雖然僅有12席的微弱優勢,但保守派與中左派的雙黨聯盟,被視為比去年11月因債務爭議瓦解的三黨聯合政府穩定得多。
社民黨在前屆政府中為最大黨,卻在這次大選落至第三名,創下戰後最差成績。但梅爾茨承諾要讓德國重回國際舞台、振興疲弱經濟。
歷經兩年經濟衰退後,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在2025年首季終於出現成長。不過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加徵關稅可能衝擊德國出口。德國服務業上月也出現萎縮,主因是需求走弱與消費支出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