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拼「去中化」?行政院日前被網友發現官網上的「國情簡介」內容,將過去「漢人為最大族群,占96.4%」的說法,改為「其餘人口占96.2%」,強烈的意識形態讓網友們都傻眼,批「掩耳盜鈴」、「民進黨是很怕被稱為漢人嗎」。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強調,是為了促進族群平權,「其餘人口」的說法是對人口結構的客觀描述,並非刻意模糊或否定任何族群身分,籲外界勿過度解讀。
臉書粉專「一百五」日前發文指出,行政院2024年3月29日的版本,寫著台灣已設戶籍人口中,「漢人為最大族群,占96.4%,原住民族占2.5%,移民人口占1.1%」。但今年(2025年)3月24日更新後的內容則改為:「原住民族占2.6%,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避談「漢人」,改稱「其他族群」。
貼文曝光後,引發大量網友議論,有網友揶揄:「通常『其他』都是無法歸類最少的那些,很少看到『其他』是這麼多的!」「原來漢人是禁語」、「所以台灣的主要人口為『其他人』嗎?」、「終於知道這塊土地原本是原住民的了吧」、「第一次看到其他佔超過95%的,這統計做的真妙」、「你各位都是其他,要有自覺啊」等語,質疑此舉是否涉及「去中化」意識形態操作。
針對行政院國情簡介族群分類變動,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監察委員鴻義章於2022年指出,將台灣族群劃分為「漢民族」、「原住民族」、「新住民」等,容易形成壁壘分明的族群界線,不利於族群融合與平等對待。因此修改用詞是為回應監察委員建議,並非政治操作,調整用詞以減少「漢番」對立的分類方式。
李慧芝說明,根據現行法令,包括《戶籍法》、《原住民族身分法》與《入出國及移民法》等,目前僅原住民身份需依法登記,外來人口則依初次設籍紀錄統計,其他族群並無法定機制可供進一步分類。因此,過去以「漢人」統稱的96%人口,實際上涵蓋多樣背景,分類並不精準,「其餘人口」的說法是對人口結構的客觀描述,與現行統計方式相符。她重申,這一調整並無任何政治考量,籲外界別做不必要的解讀。
不過,對於政府的解釋,網友仍批評,「民進黨只剩改名自慰的功能了?」、「96%叫其他是客觀描述 腦子有洞嗎」、「好希望回到民進黨執政前 好難過 唉台灣」、「民進黨是很怕被稱為漢人嗎」、「可憐綠畜青鳥血統就是中國人卻不承認」、「綠共整天搞這些就好了」、「只要不是原住民的 不分本省外省全都是外來種」、「要去中化,怎麼文字還用中文」、「可悲,只會串(竄)改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