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提出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將於明天正式實現,位於屏東的核三廠2號機17日除役。藍白13日在立法院聯手推《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停止運轉的核電廠仍可申請換發執照,並將執照時間延長至20年;卻遭環團譴責,批藍白草率修法。不過,仍有專家學者支持重啟核電,且認為台灣若拒絕核電,只靠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競爭力絕對追不上日韓。
核三廠自1985年啟用至今已近40年,分為1號機與2號機,各裝置容量約95萬瓩,長年穩定供電,承擔南部電網一部分基載電力。依據原能會與台電規劃:核三1號機運轉執照於2024年7月27日屆期;核三2號機則將於2025年5月17日正式除役。
台電於2023年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提出除役計畫;原能會2024年4月24日審查通過,並預計5月底前完成除役許可發放。除役過程預計耗時25年,分為拆卸設備、去污處理、放射性物料搬遷與場址復原等4大階段,經費超過數百億元。
台灣核能政策歷程與現狀概況
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以來,便提出「非核家園」政策,計劃於2025年全面停用核能。隨後,政府修訂《電業法》,明定核能發電廠在40年使用年限屆滿後應停用。然而,2018年的公投結果顯示,民眾對於核能政策存在分歧。儘管如此,政府仍堅持不延長核電廠的使用年限,並計劃以再生能源取而代之。
1978至1985年為核能發展初期,為因應當時快速工業化的電力需求,位於新北萬里的核一廠、新北金山的核二廠、屏東恆春的核三廠陸續商轉,為當時因應快速工業化的電力需求。而位於新北龍門的核四廠1990年代開始規劃,1999年動工,歷經多次政治波折與停工爭議,至今未商轉。
1980年至2011年反核聲浪興起,1986年車諾比核災引發民眾對核能安全的關注;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任行政院長唐飛主張續建核四,然而在續建核四電廠與否的立場上,與民進黨政府的主張停建核四完全不同,最終唐飛於2000年10月6日被迫辭職。
2011至2016年福島爆發核災後轉向非核政策,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成為轉捩點,民間反核意識強烈升高,2013年以來多次舉行「反核大遊行」;前總統馬英九政府啟動能源轉型討論,但未明確退核時程;而核一、核二預定於2018至2023年退場,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運轉40年為限。
2016至2020年「非核家園」政策定調,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明確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2025年核能占比為0、再生能源20%、火力發電80%,並宣布核一、核二、核三如期除役,核四不再啟用,透過修訂《電業法》支持綠能發展與電業自由化。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是由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兼執行長黃士修、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廖彥朋共同發起,該案訴求廢除《電業法》的第95條第1項,亦即「2025非核家園」條款,全國性公民投票中以近590萬的同意票數、且超過投票權人數1/4的門檻,順利通過。但由於公投結果「不具立即法律效力」,且2020後立法院再修《公投法》將公投與大選脫鉤,執政黨持續推行非核政策。
目前我國核能政策現況為核一、核二已除役,核三1號機於2024年7月除役、2號機預定今年5月17日除役,核四雖曾爭議重啟,但原能會未核准,現仍封存中,由政府指示進行資產管理。現核能占比降至約2至3%,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後,台灣才真正達到核能發電「占比0%」狀態;火力發電(燃氣、燃煤)占比達84%以上;再生能源持續增長,太陽能、風電建設進行中。
國民黨5月份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對於民進黨推動非核家園,台灣未來將用火力發電,民調顯示「不太支持」與「非常不支持」的高達將近7成,達67.7%。面對民意反撲及在野透過修法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總統賴清德5月14日明確表示,修法後核三廠2號機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核下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政府對新核能態度開放,但要滿足核安無虞、社會共識、核廢有解三前提。
學者:日韓提高核能占比、拒核電失競爭力
不過,中經院副研究員陳中舜表示,「相信絕大多數經濟、電機專家或學者都支持核電」,若從目前核三廠的狀況來看,它的燃料池空間相對多於核二廠,加上核三廠的停機時間也比較短,其場內技術能量、商業維護基礎都還在,所以從核三開始延役,在技術上是相對可行的方法,對於經濟層面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
陳中舜指出,不過賴政府目前應不會積極處理核能議題,主要是因為有選票顧慮,所以以目前政府的態度來看,核能相關議題可能會走到公投這步,若公投結果大家支持,政府才會感受壓力,但這樣也是讓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有台階下,並非壞事,此外,近期美國政府已經逐漸在釋出支持核能的相關訊息,未來核能議題走向仍值得關注。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認為,是否續用核電要看全球趨勢,多數先進國家仍持續朝2050淨零碳排目標前進,其中日本決定提高核能占比,2030年要達到百分之20、南韓提高至百分之30,但也同時發展再生能源,此種作法較為務實。
葉宗洸指出,再生能源不論太陽能或風力都需要土地,就會限制開發;台灣想吸引如輝達等AI、半導體產業來台設廠,就要提供無碳、穩定的電力來源,但依現況,台灣若拒絕核電,只靠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競爭力絕對追不上日韓,也無法提供穩定電力。
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17日正式除役,屆時台灣將進入非核家園。不過,《核管法》修正案在13日三讀通過後,停止運轉的核電廠最多可延役20年,未來相關子法如果接續修正後,台灣能源政策配置恐產生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