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家】「其餘」背後所透露的執政黨焦慮

民進黨政府將96%漢族人口歸為「其餘人口」,媒體人趙少康批判,數典忘祖,自欺欺人,賴清德自己才是「其餘」。圖/取自趙少康臉書
民進黨政府將96%漢族人口歸為「其餘人口」,媒體人趙少康批判,數典忘祖,自欺欺人,賴清德自己才是「其餘」。圖/取自趙少康臉書

楊泰順博士/中美文經協會理事暨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其餘」占人口的絕對多數

近來行政院變更官網的國情介紹,被國人引為笑談,但笑罵聲中我們也不能不擔憂,如此統治團隊的素質如何應對世界變局?

行政院官網在有關人口結構上,曾記述:「漢人為『台灣』最大族群,占96.4%」;但最近修正的新版則改為;「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明顯為了要略去「漢人」兩字,而將96%的人口屬性,改列為「其餘」類。

任何稍具統計常識的人都懂,「其餘」類多用於內容複雜且數目太小不足以構成獨立群體的分類。今天行政院一群通過高考任命的公務員,卻將96%的人口歸為「其餘」類,背後是否有特殊的考量?他們或許為了升遷,故明知違反常情也不敢挑戰長官的堅持。但長官能爬到政治高位,智商應該也不可能太差,何以竟有如此愚昧的堅持?

「去中國化」讓民進黨無視統計常識

說穿了,這應該與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策有關。獨立建國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但多年的碰碰撞撞,已讓民進黨人體會,如果不能徹底剷除台灣社會與中華文化千絲萬縷的牽連,獨立之路似乎遙不可及。故而,民進黨自兩千年執政以來,便處心積慮的透過修改課綱、紀念日本殖民者、強調漢原血統混雜、詆毀兩蔣等,意圖減少台灣社會的中國元素。

無可否認,這些「去中國化」的努力,十餘年來應該有些成效。但近年來紅紅火火的媽祖繞境活動,似乎又讓民進黨人的玻璃心碎滿地。以最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的繞境為例,2002年參加的僅約3千人,2014年首度突破1萬人,今年則有多達33萬人報名參加。原本便較盛的大甲媽祖也相同,近年參與人數均有上升趨勢,每年維持百萬以上人數起跳。尤其,讓民進黨人心驚的是,參與者中大部分均屬年輕族群。

瘋媽祖讓政府加強去中國化

台灣人瘋來自大陸的神祇,原本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如同綠營名嘴也曾自我解嘲地的說,你信天主教也不見得就認同義大利。但民進黨歷經十餘年鋪天蓋地的去中國化,卻發現自動自發長途跋涉紀念媽祖的人數卻是有增無減,尤其年輕人的比例還越來越高,這讓民進黨人不能不懷疑去中國化是否做得不夠。

或許為了彌補不足,民進黨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元素去除得更徹底,因此連統計分類上的「漢人」都必須以「其餘」取代。媒體人趙少康因此指出,民進黨想要去中國化,已「想得要瘋了」;其他媒體也以「失心瘋」、「走火入魔」來形容民進黨的作為。就連原本認同民進黨的綠營學者,也忍不住批評民進黨的作法:「違反大眾認知百分比描述跟邏輯」。

台灣人瘋媽祖,其實是因為對現狀的迷惘,企圖由媽祖的崇拜中找到依託,這與政治認同原無必然關係。但科學昌明的今天,會有這麼多年輕人加入遶境,也正說明了這個族群的迷惘與無助。

有為的政府應該思索的是,如何以政策,讓民眾感受到工作的酬報與辛勞的意義,讓騰得出十天半月參加遶境的人數自然減少。不為此圖,只知捨本逐末,將一切中國元素都杯弓蛇影的視為對岸的「統戰陰謀」,甚至拒絕承認自己是「漢人」、禁止大陸媽祖來台繞境等。這些作法不僅只會白費力氣,甚至可能激起信仰者的反感,將原本沒有政治意涵的民間崇拜,轉為對民進黨的嫌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