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5月16日下午穆迪(Moody’s Ratings)繼2011年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2023年惠譽(Fitch Ratings)調降美國債信評等後,最後跟進成為最後一家下調美國債信評等之全球三大信用評等機構。
從穆迪宣佈此項訊息時,所選擇時間節點觀察,顯然穆迪高層希望降低此項訊息所將產生之衝擊效應,因此刻意在週五下班前對外公佈;此種「週五大量釋放壞消息」(Friday News Dump)手法是美國政壇與商界經常運用手法,希望藉由週末期間媒體以及知識菁英無法及時與積極回應負面訊息,以便降低社會衝擊效應標準手法;由此就可看出美國金融圈是如何預期此等訊息所將產生影響與衝擊。
嚴格說來,穆迪調降美國債信評等,早就是全球金融市場預期發展趨勢,而且日前穆迪信評早就通過多重管道,透露今年十一月就有可能在年末檢討階段,適時下調美國債信評等,因此美國債信評等跌落AAA級神壇,其實是時日遲早必然發生結果;就此而言,全球金融市場所將產生震盪波動效應幅度,衡情論理應該相當有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政府收支常年保持赤字,以債養債借貸度日,行政部門不斷向國會要求提高舉債上限,但對於約減政府支出,妥善管控聯邦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又束手無策,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情況下,美國政府坐在國家債務定時炸彈之上,國債問題就像燙手山芋般無法解決,因此債信評等遭致下調,毫不令人意外。
儘管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債信評等遭致下調後,很可能迫使借貸者日後要付出更高代價才能順利售出債券;換言之,就是要支付更高利率,才能讓本身債券具有市場競爭力,如此勢必將墊高借貸成本,對於借貸者來說,就會形成更嚴重之借貸壓力。
不過就美國出售聯邦債券來說,就算其債信評等遭致下調,但就其所具備金融避險工具地位來說,畢竟在國際金融市場,也確實找不到能夠與其匹敵之替代方案。同時債信評等遭致下調,確實也不是世界末日,真正到達美國政府無法償付債券利息與本金地步,恐怕距離仍然相當遙遠,這就是為何穆迪調降美國政府債信評等,其衝擊震盪效應恐怕相對有限真正原因所在。
但是吾人亦須理解,經貿金融與政治運作向來就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美國政府要求國會提高舉債上限,向來都是極度敏感政治議題,而且亦曾因此等議題構成政治僵局,最後讓眾議院議長被迫黯然去職先例。所以只要認識到在近期內,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美國國債償付高峰點,此時傳出此等訊息,當然會對川普政府原先所打如意算盤與解套方案,構成重大威脅。
正因如此,川普政府面對穆迪調降美債評等,不假辭色火力全開強勢抨擊,確實是存在嚴肅政治算計;儘管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但若是希望在未來國際政治牌局,面對其他國家還能臉不紅氣不喘繼續唬牌,當然要強勢駁斥任何影響川普政治叫牌下注唬人之不利金融訊息。
最後還是要指出,儘管國家施政上政治經濟問題難以切割,兩個面向相互連動牽引產生影響無法避免,但是經貿財政金融問題仍要對症下藥,川普政府不可能運用政治手段,來解決金融失衡與財政赤字,到頭來還是要正本清源開源節流才是正道。權威性金融評等機構下調債信評等只是提示存在風險,但若無視警訊繼續任由事態惡化,最後必然還是要面對債務無法償付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