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中美關稅大戰的啟示

闕志克/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由於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超將近三千億美元,當川普政府於4月中提高中國輸美關稅至幾近禁運的145%時,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隔空叫陣說以中國的經濟現況與出超狀態,不可能撐得太久。然而,之後幾個星期,中國不但沒有示弱求饒,反而堅壁清野、以牙還牙,將美國商品關稅率漲到125%,並禁止稀土輸出到美國。本來一般認為從5月10日開始的中美關稅協商至少需要一兩個星期才可能成議,想不到兩天後結果就出來了:中國輸美關稅降至包含因芬太尼額外徵收的30%,而美國輸中關稅則降至10%,基本上川普新政的對等關稅全數歸零,美國沒有從中國討到任何便宜。

所謂解放日的關稅大戰,美國至此算是白忙一場、無功而返,問題是,川普政府為什麼如此急於求和?

戰略上,中國緊緊抓住美國的軟肋弱點,極限施壓,以迫使川普放棄以關稅名義裹脅世界各國的強暴手段。雖然表面關稅高達125%,但中國其實私底下已悄然對某些國內產業不可或缺的美國商品,諸如重症醫藥、半導體晶片、飛機引擎與零件等,免除其關稅,藉以降低高進口關稅的自傷效應。如此一來,美國農產品就成為中國提高進口關稅後的主要受害者,而因為絕大部分農業州都支持共和黨,所以來自這些州哀鴻遍野選民的便對川普政府施加第一波的政治壓力。

其次,中國禁止稀土輸美的政策對美國的汽車與國防產業有很大的殺傷力,因為稀土是他們產品的必備成分,而未來兩年內這些公司大概都不太可能找到數量足夠價格可行的替代品,因此,這些產業憂心忡忡的求救聲再再促使川普政府加快腳步與中國妥協。

當中國低價商品因超高關稅完全停止進入美國市場,中方出口商雖然很慘,還可藉由洗產地或開拓其他國內外市場的手法降低衝擊,此所以中國對美4月出口額雖然降了21%,但同期對東盟與非洲的出口額卻分別提升了21%與25%。然而,美方進口商,特別是中小型公司,反而不見得有類似的彈性和餘裕,結果是貨源斷絕、店面空虛、物價上揚、人員遣散、公司停業。更糟的是,由於進口急凍,到美貨輪數量跟著快速降低,連帶著美國出口量也因出海貨運能力的萎縮而減少。以上這些發展對美國中低收入的民眾影響巨大,迫使以消除通膨為選舉號召的川普政府必須竭盡所能重啟雙邊貿易。

政治上,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同時引起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的疑慮,聯準會因此只能靜觀其變、暫時將利率按兵不動。但這與川普政府一心一意想延續2017年減稅政策以刺激美國經濟(及物價)的大計互為扞格。在此脈絡下,一舉壓低中國關稅就不失為當斷則斷、釜底抽薪的一步棋。

這一輪的協商結果顯示川普《交易的藝術》這本書所吹捧的極限主義(maximalist)談判技巧不過是前倨後恭的虛張聲勢,完全缺乏完整堅實的幕僚準備和動態調整的隨機應變。對其他國家的教訓是磋商時姿態應盡量放低,但步調則盡可能放慢,以充分利用川普政府急於求成的弱點消耗其耐心,進而獲取有利的談判地位與結果。

過去一個月,中美關稅對峙對雙方貿易的傷害彷彿預演了假如中國入侵臺灣,美國對中實施經濟制裁的殺傷性。就過程論,中國此番成竹在胸、進退有據,事前準備相當充分到位,而美國則粗暴托大、缺乏章法,手上的籌碼也相對拮据。本來對等關稅的原意在於重建製造業,但由於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其他國家的關稅不可能高於中國,如果所有國家的關稅上限都訂在30%,那麼像臺灣這樣的製造大國有何誘因會冒著製造成本至少翻倍的風險,將工廠遷往美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