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業/西安科技大學教授
俄烏衝突三周年,勝敗已見分曉。如果不出意外,烏克蘭大概率會淪為大國地緣政治的犧牲品,成為戰敗國,澤倫斯基下臺已開始倒計時。
回想俄烏衝突的前兩年,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力挺之下,澤倫斯基曾一時風頭無兩。西方將其當抗俄英雄看待。據說在加拿大國會演講,全體議員起立十幾分鐘掌聲不歇。但如今,卻被川普斥為「獨裁者」,棄之如敝履。
烏克蘭的悲劇表面上是因了川普的叛賣。但實際上,早在川普上臺之前,西方和美國的援烏就已現疲態。因為看不到這場戰爭的盡頭,歐美籠罩著一片悲觀情緒。西方最初是想通過這場戰爭拖垮俄羅斯。但後來看到,這場戰爭再打下去,歐美自己也拖不起。
對於這場衝突的根源,俄羅斯和西方各執一套敘事。俄認為北約東擴,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烏克蘭已經發生了兩次顏色革命,又推翻了民選的親俄總統,已完全倒向西方,還要加入北約,使俄羅斯面臨生存的危機感。加之烏東地區俄羅斯裔飽受烏克蘭的迫害,也使得俄羅斯忍無可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遂斷然發起這場「特別軍事行動」;西方則認為俄羅斯悍然侵入烏克蘭,破壞了國際基本準則,是侵略的一方。而且普京是獨裁者,烏克蘭不僅是反侵略,還沖在了「民主對抗威權」的前沿,因此必須力挺烏克蘭。
如今孰是孰非似乎已不重要。現實是,烏克蘭已被美國拋棄。歐洲也有大禍臨頭之感。因為美國副總統萬斯已在慕安會上宣佈美國不再有義務和責任保護歐洲。現在的歐洲之所以還在力挺烏克蘭,是因為與烏克蘭同病相憐。但離開了美國的加持,本來就已四分五裂的歐洲也撐不長久,拋棄烏克蘭只是時間問題。「自由誠可貴,人權價更高。若為利益故,二者皆可拋」。在這方面歐美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去自由國際主義化」潮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會不斷在西方社會中反復出現。
川普不僅出賣了烏克蘭,還要向烏克蘭追償這三年他的前任拜登政府給烏克蘭的軍援。要烏克蘭以價值5000億美元的稀土等關鍵礦產抵償。美方說這些年他們給烏克蘭了3600億美元的軍援,烏克蘭說沒有那麼多,烏克蘭只得到了約900億美元。就算是3600億美元吧,烏克蘭也是相當於借了美國的高利貸來打這場「代理人戰爭」。這場戰爭令俄烏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兵員損失。烏克蘭當然損失更大。大量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成了一片焦土和廢墟。數十萬人傷亡,大量民眾出逃,流落世界各地,失去了30%的人口,GDP只有戰前的30%,出口的農產品也失去了戰前的60%,有20%的領土被俄佔領。人窮財盡了,還要被美俄合夥瓜分,再刮一層皮,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戰後「領土歸俄羅斯,礦產歸美國,債務歸歐洲,榮光歸烏克蘭」(臺灣評論家蔡正元語)已成定局。所謂「榮光」,大概是指烏克蘭為自由民主而戰這層含義,具有濃厚的反諷意味。但這不正是當年美國和歐洲忽悠烏克蘭的常見用語嗎?如果說川普是「真小人」,歐洲和拜登等,就是「偽君子」。歐盟嚷嚷了半天,沒有一個國家立即出兵烏克蘭(即便出兵,也只是龜縮在基輔附近),去和俄羅斯戰場對決。國際政治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無情。
作為歐洲二戰以來爆發的最大衝突的重要當事方烏克蘭,其總統澤倫斯基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衝突發生之初,他展現了一個戰時總統強大的勇氣和動員組織能力,號召烏克蘭人民抵抗入侵者,並很快穩住了戰線,若此時及時和俄羅斯展開談判,仍不失停戰止損之良機。但澤倫斯基卻出現了嚴重的戰略誤判。這種誤判其實戰前就已發生——沒有認識清楚烏克蘭真正合適的定位是什麼。
烏克蘭處於俄歐接壤地帶,以前和俄羅斯也有過傳統的友誼,完全可以在地緣政治中保持中立,甚至可成為東西方世界之間溝通的橋樑。但烏克蘭卻將自己的親西方價值觀與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深度捆綁,選擇了一面倒的政策,還執意要加入北約,「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這就把烏克蘭置於巨大的衝突風險之中。
衝突發生後,他又高估了西方支持烏克蘭的意志和韌性,忘記了大國之間是以各自利益為出發點的,而不會以某一弱國小國的死活為底線,故永遠都不會將對烏克蘭抵抗的支持置於高於一切的地位。同時也低估了俄羅斯韌性和戰略目標勢在必實現的決心。俄羅斯雖然早已經衰敝疲弱,但畢竟還是一個核大國。各種工業體系完備,戰場又主要發生在烏克蘭境內,是可以和烏克蘭打持久戰的。而烏克蘭卻沒有和俄羅斯死磕的本錢,一旦西方停止輸血,烏克蘭頃刻之間就會「多米諾骨牌」式的倒下。作為戰時總統澤倫斯基或許不乏戰術技巧,但缺乏全球戰略眼光。「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故烏克蘭的悲劇命運和澤倫斯基的「英雄末路」也是勢成必然。
俄美之間合謀瓜分烏克蘭,可能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利益交換。例如支持或默認川普的美國「購買」格陵蘭島及其它利益的攫取。否則,美國怎麼會那麼輕易地就將歐洲和烏克蘭「賤賣」?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有句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其實,做美國的朋友未必致命,但,倘成為美國或任何一個大國的棋子才是既危險又致命。朋友之間尚能「好朋友,明算帳」,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一旦淪為附庸或棋子,就必然會喪失其戰略自主能力,一旦時局發生某種翻轉,那些大國的政客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棋子就必然會淪為棄子,成為大國分贓盛宴菜單上的一道菜。
只有像東盟那樣,不選邊站,利用大國之間的博弈空間閃轉騰挪,左右逢源,堅持致力於發展自己的經濟,強盛自己的國家或地區,博取自己的戰略利益,才是小國弱國或弱勢地區的生存之道。這就是烏克蘭悲劇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啟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