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華/法學博士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迄今執政甫滿一年,然台灣政局已陷入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最嚴重的憲政危機。行政與立法權對抗的惡性循環、司法權政治化的濫用、政治惡鬥導致社會停擺,在在嚴重侵蝕民主根基、衝擊國家發展。
行政與立法對立的惡化
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陳水扁時期,曾按「準總統制」的憲政精神,任用在野黨曾任國防部長的唐飛為閣揆,可以說是行使順從民意的「左右共治」的民主典範,遵循憲政分權精神。反觀賴政府,不僅無視立院多數,還多次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提出覆議,甚至尋求憲法法庭介入,以司法挑戰國會立法權。
覆議權原為行政對立法的制衡手段,若否決失敗,即應尊重民意執行法律。然而,賴政府在覆議案遭否決後仍訴諸釋憲,試圖繞過國會、否定民意,破壞權力分立與責任政治。相較美國總統制雖也常有朝小野大情況,卻能透過協商維持運作,台灣缺乏協調機制,加上司法公信力低落,導致僵局難解,嚴重損害分權制𧗾的民主體制。
更嚴重的是,當立法院反制覆議、行政持續挑戰國會決議時,衝突螺旋上升,形成施政停滯。加上執政黨發起大罷免,司法檢調又以在野黨連署罷免民進黨立委,有死亡者連署嫌疑,對國民黨黨部進行搜索、羈押涉嫌人等,賴政府是否有違比例原則,令人質疑。當年罷免韓國瑜時反韓發動者,提出近百份死亡連署單,但檢察官以「罷免團體沒有方式、也沒有能力查核連署人的資格」為理由,最後不予起訴。司法斷定的先例,如今為何變更見解?司法檢調並未對外說明,當然讓人覺得司法公正性蕩然無存。
司法是正義的最後防線,但近年政治案件頻傳,柯文哲案、罷免案提案人遭起訴等事件,讓外界質疑司法是否遭干預。雖司法院強調獨立,但社會信任卻逐漸流失;加上司法高層任命與預算分配,亦常被批評受行政當局及高層左右;要知當司法被視為打壓異己的工具,導致人民對法治失去信心,就是國家崩潰之時。
賴清德搞政治鬥爭癱瘓社會與經濟
政治惡鬥下,賴政府在經濟、能源、社福等政策推動上十分緩慢;朝野撕裂加劇了社會對立,賴政府在施政效能上也十分低落。
2024年1月至12月,台灣批准外商直接投資(FDI)項目達2,221個,投資總額至78.58118億美元,與2023年同期相比,項目數量下降3.85%,FDI金額下降30.18%;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新台幣升值壓力的雙面夾殺,台灣傳統產業變「慘業」;而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可能造成未來供應鏈外移,在在都顯示台灣經濟發展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內部政治紊亂,外部壓力加劇,台灣經濟恐陷停滯,得來不易的民主也會倒退。
除非賴被罷免或彈劾,他還有三年的執政,建議朝野應理性對話,化解對立;司法改革須加速,確保公正;政府應回應民生,杜絕對在野的政治清算。唯有政治回歸制度與民主初心,台灣才能重建公信,走出危機,迎向穩定發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