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自2022年以來,全球先後爆發了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印巴軍事對抗等重大事件。細究其原因,皆可發現相似的「引戰因子」——當權者以壓制特定族群,或宗教群體的方式來鞏固自身政權,卻反而種下戰爭的導火線。
俄烏:去俄化與族群撕裂
烏克蘭境內以「第聶伯河」為界,長期存在東部地區傾向俄羅斯、西部地區親歐的政治與文化差異。自2019年澤倫斯基總統上任,其政府逐步推動「去俄化」政策,目的在鞏固國家主權、文化認同與社會整合。然而在實務上,這些措施對俄語社群造成高度壓力,包括:
1. 禁止俄羅斯正教會在烏克蘭活動;
2. 推動改名、更換地標與紀念物,移除蘇聯與俄羅斯象徵;
3. 限縮俄語在教育與公共領域的使用;
4. 擴大「除垢法」適用,限制與前蘇聯機構有關人士任職公部門。
儘管初衷是國家建構,但也被莫斯科利用為干預烏克蘭內政的藉口。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的一個理由是「保護俄語族群」,戰爭至今仍未平息。
以哈:長期封鎖與反撲
以色列建國以來長期與巴勒斯坦關係緊張,尤其對加薩走廊的封鎖與軍事圍控日益加劇。以軍對哈瑪斯的高壓打擊,使加薩地區約200萬居民長期處於物資匱乏與活動受限的困境。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組織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數千名武裝人員突襲以色列邊境,發射逾五千枚火箭彈,造成約1,200名以色列平民喪生,另有250人遭綁為人質。以色列隨即展開大規模反擊,造成數萬名巴勒斯坦平民死傷,至今仍處於戰爭狀態。
印巴:民族主義下的壓制與反擊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任,推行強烈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特別在喀什米爾地區,採取下列措施引發爭議:
1. 2019年取消喀什米爾自治地位,將其改為中央直轄區;
2. 實施「推土機政治」,以違法建築為名,拆除帶頭反政府,部分穆斯林家庭的房屋;
3. 教育政策「印度教化」,教科書淡化伊斯蘭與其他宗教貢獻;
4. 派駐超過34萬名軍警部隊,實施嚴格安全管控。
喀什米爾地區穆斯林佔比高達68.3%,而軍事高壓與政治壓制,引發當地反抗情緒。2025年4月22日,親分離主義組織「抵抗陣線」發動恐怖襲擊,在帕哈爾加姆殺害26名印度遊客,並造成至少20人受傷。印度隨後展開「辛杜爾行動」,對巴控區發動空襲,引發印巴雙方激烈軍事衝突。
三場戰爭的共同因子
從上述三個案例,可看出以下三個結構性「引戰因子」:
1. 政權藉執政優勢壓制異己:當權者為維護主導地位,透過語言、宗教、文化等手段,打壓與主流不同的群體。
2. 被壓迫者試圖反抗,但缺乏對等實力:由於正規戰難以取勝,部分激進分子遂轉向非對稱作戰的恐攻手段。
3. 恐攻引爆外部介入與全面戰爭:恐攻往往成為挑釁國際底線的導火索,引發「背後支持者」的直接或間接捲入。
台灣的借鏡與省思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形態持續變遷,歷史的基本邏輯卻從未改變,而其根源在於「人性」難以改變──人類往往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存有警惕與偏見;一旦掌權,便容易將政權轉化為壓迫工具。
然而,越是以強勢手段壓制,越容易引發更強烈的反彈。
不久前,台北一場藍白陣營的街頭抗議中,綠營網紅「四叉貓」到場嗆聲,期間有人悄悄到他身後,拿礦泉水從他頭頂淋下,引發他強烈反應,反手推擠該名男子。未料此舉反而激起人群更大的怒火:有人罵出不堪入耳的髒話,也有人遠遠朝他投擲礦泉水瓶。
無論你對四叉貓持何立場,這一幕所揭示的,並不僅是群眾對某人的不滿。以往民眾對類似政治行為或許仍能保持距離、幽默以對,然而如今在社會高度對立之下,情緒張力早已難以釋放。
結論
執政者若以打壓異己作為穩固政權的手段,短期或許能達到「穩局」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會撕裂社會、累積仇恨,最終甚至可能引爆動盪與戰爭。
何不以更寬容的心態包容異見之聲,虛心檢討施政成效,並汲取其他政權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歷史的悲劇在我們眼前重演。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