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襲捲兩岸 全球高溫催生新經濟也埋危機

多縣市連日高溫警訊不斷,圖為戶外活動的民眾試圖灑水降溫。 圖/中央社
多縣市連日高溫警訊不斷,圖為戶外活動的民眾試圖灑水降溫。 圖/中央社

隨著7月到來,極端高溫持續籠罩兩岸,大陸多地氣溫突破40度,連東北城市如哈爾濱、長春也難逃酷熱;台灣方面,全台用電量也因冷氣需求、商業發展不斷往上飆,其中北部壓力最為明顯。面對鋪天蓋地的熱浪,全球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溫時代」,也同步推動一場新經濟形態的變革。

在杭州,當地媒體形容市民「歷劫」11天高溫日,白天體感近40度、夜晚也難以降溫,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北京、山東、河北,甚至連一向涼爽的漠河都預報高溫達37度。台灣上月30日最高用電量逼近3906萬瓩,超過八成供電仍仰賴傳統火力發電,其中燃氣占45%、燃煤27%,不過晴朗天氣也使太陽能佔比提升至近兩成,反映再生能源在高溫季節的潛力。

與此同時,全球空調與防曬市場強勢成長,大陸財經作家吳曉波指出,大陸多家電商平台數據顯示,今年618大促期間,京津冀空調銷售增幅逾六成,AI節能與新風空調(引入室外空氣換氣)訂單量暴增五倍。防曬品類如面罩、防曬衣、口罩兩件套等銷量翻倍,小紅書上的「避暑好去處」筆記超過十萬篇,森林民宿、高海拔營地成為年輕人心中的「清涼桃源」。台灣網購市場也出現便攜風扇、行動冷氣等產品熱賣的現象。

不僅民生商品,投資市場也正向「熱經濟」發展,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BNEF)統計,2024年全球氣候科技募資規模已達510億美元,其中多數流向低碳能源與綠色運輸領域,包含氣候智能穿戴設備、隔熱建材與節能建築設計等,都成為追捧的新寵。

然而,氣候紅利背後隱藏深層風險,極端高溫持續擠壓勞動力與農業生產力,國際勞工組織預估2030年前熱壓力將導致全球工作時數減少2.2%。氣候學者更警告,海洋溫度持續升高正侵蝕海洋的碳吸收能力,打亂碳循環系統,進一步推動氣候惡化。

經濟影響層面日漸顯現,安聯集團旗下研究平台Allianz Research預估,今年大陸GDP增長將因高溫損失近1個百分點,美國損失0.6%、歐洲多國如西班牙、德國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成長下修,糧食通膨問題也難以忽視,熱浪將使全球農作歉收風險上升,食品價格未來十年可能每年上漲0.9%至3%。部分食品製造商甚至已開始根據氣象預報調整價格,高溫正重塑重塑全球經濟、能源與生活型態,也成為各國政府、產業與面對的一大課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