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兩岸抗日記憶 台灣學者鄭道聰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受到陸方高度重視

2日,台南市文史委員鄭道聰在福州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22座埋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圖/取自看台海
2日,台南市文史委員鄭道聰在福州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22座埋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圖/取自看台海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也是乙未抗日戰爭130周年;2日,在福建舉行的兩岸船政抗戰研討會上,台南市文史委員鄭道聰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埋葬祭祀抗日烈士的22座廟宇,受到與會大陸學者關注;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表示,台灣被日本人強占的黑暗歲月裡,台灣人民自發紀念抗日烈士證實兩岸抗日的信念一直在,這也是兩岸同根的一個印證。

鄭道聰指出,1895年10月10日,日本人分三路進攻台南,日本文獻記載了當時的戰鬥過程,以及台南鄉民的激烈抵抗;值得關注的,大戰後,日本人趕著向前推進,並未清理戰場,台南人就地埋葬抗日烈士,因為不能寫出烈士的姓名,就只能統稱為「忠義公」、「忠勇公」,並蓋廟祭祀這些抗日烈士。

鄭道聰在台南搜集的22處安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包括鹽水區忠義烈士祠、北門區義勇祠、官田區萬聖公廟等等;他介紹,這些廟宇主要是日本侵略者在占領台灣時,抗日犧牲的烈士的紀念祠;調查中發現,當地的鄉民都會特別交代子孫,「這些寺廟有你的祖先埋在這裡,以後每年你都要來拜」;這些廟宇大多都存在了100多年。

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創建福建船政,設立中國第一個專門推動海防近代化的國家機構;建立近代遠東規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強的造船產業基地;創辦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培養出嚴複、詹天佑、鄧世昌、劉步蟾等軍事、文化、外交等領域傑出人才。

19世紀末,沈葆楨推動台灣軍事、政治、經濟、文教建設,對台灣近代化產生奠基性影響;在抗日戰爭時期,福建船政及其系列海軍學校培養的海軍官兵參與了淞滬會戰、江陰海戰、武漢保衛戰、敵後布雷遊擊戰等戰役。

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船政系列學校的歷屆畢業生被派往台灣及澎湖,有的參與對日本海軍的受降工作,有的參與對日本海軍的接收工作,有的前往馬公、基隆、左營等造船廠任職;還有人參與台灣重建,為台灣基礎設施和工農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與會的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表示,船政對台灣的影響至今仍處處可見,台灣很多沿用至今的地名,有不少都是源自於當時船政人所命名,如宜蘭以及恆春等,展現了船政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兩岸的密不可分。

1日,台灣作家徐宗懋(左一)、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右一)在福州共同啟動「船政抗戰史跡調查」專案。圖/取自東南網

1日,台灣作家徐宗懋(左一)、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右一)在福州共同啟動「船政抗戰史跡調查」專案。圖/取自東南網

作為海峽論壇配套活動之一的「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已舉辦15屆。今年活動中,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原福建省方志委編審陳名實、台灣作家徐宗懋、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共同啟動「船政抗戰史跡調查」專案。

陳悅表示,在抗日戰爭中,作為船政歷史傳承機構的馬尾造船所、海軍學校、勤工學校,都經歷了大遷徙;這些機構或是保存船政製造的火種,或是堅持海軍教育和職業教育,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抗戰時期,船政相關機構遷徙涉及福建省內多地,以及湖南、廣西、貴州、四川、江蘇、上海等外省市;此次「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旨在充實船政歷史研究,豐富船政文化挖掘。

丘智賢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抗戰紀念考察及黃埔軍校紀念活動,他表示,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資產與民族機遇;福州在台灣光復的整個歷程中貢獻非常大,這段歷史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和銘記。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