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後驚見「光電廢墟」 屏東海灘遭零件覆蓋逾公里

中颱「丹娜絲」襲台,導致屏東佳冬鄉塭豐段海灘遍布光電浮台構件,綿延逾1公里,引發當地居民疑慮。圖/取自佳冬鄉大小事臉書
中颱「丹娜絲」襲台,導致屏東佳冬鄉塭豐段海灘遍布光電浮台構件,綿延逾1公里,引發當地居民疑慮。圖/取自佳冬鄉大小事臉書

中颱「丹娜絲」襲台,導致屏東佳冬鄉塭豐段海灘遍布光電浮台構件,綿延逾1公里,引發當地居民疑慮其安全性。屏縣府表示,這些設施屬於一項離岸太陽能技術試驗,受強風影響遭吹散,已要求業者48小時內全面清除,並重新提報計畫接受審查,未經核定不得復工。

民眾指出,颱風過後沙灘堆滿鋼架與浮台結構,「以前這裡是大家活動和休息的地方,現在卻被零件塞滿」,也有漁民擔心漂流物妨礙作業,認為設計原本就不穩妥,「這次果然撐不住」。還有民眾認為,光電構造如此脆弱,政府還大力推動光電產業,是否該審慎思考,或做出可以防大風的構造與部件。

屏縣府表示,此設施為一項技術測試計畫,施工單位原先已開始拆除作業,但颱風期間部分構件未能及時移除,才會出現散落情況。縣府已要求業者立即停工,並限期48小時內完成海岸與海面清除作業。未來若仍欲繼續推動,須重新提報設計與計畫,經審查通過後始得復工,縣府將依法處理此案與監督施工品質。

能源署指出,目前全台其他水面型光電設施並未出現災損,此案為特定試驗計畫,已要求業者檢討其結構安全性與應對天然災害的能力,並將配合地方政府監督後續處理。

業者回應,風災前已開始做改良設計與拆除程序,未料颱風提前來襲,尚未完成處理即遭吹散,目前正依照縣府要求清理中,後續將重新檢討整體設計與抗災標準。

這家業者是於2023年起,做為期2年半的「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台技術開發計畫」,由三家民間公司、工研院與台經院,負責評估及建立財務分析模型,以及南北等4所國、私立大學支援測試分析。

環保團體認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固然重要,但試驗性設施若未妥善控管,將對海岸環境與居民生活產生衝擊,建議中央與地方應加強前期審查與後續驗收程序,確保計畫符合安全與永續原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