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大陸企業加快從具身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從工廠搬運到家庭服務,三家企業——智元機器人、中科新松、合肥零次方——近日在上海與合肥相繼展開新品展示與應用直播,展現大陸機器人產業正逐步邁向「真智能」的應用時代。
7月9日,上海智元機器人旗下的通用具身機器人遠征A2-W,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富臨精工工廠內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拆搬運作業直播。據官方數據,單班完成800餘個周轉箱搬運任務,作業期間零失誤。A2-W具備雙臂協作能力與多模態感知系統,能自動識別人員與障礙物、規劃路徑,實現人機安全共作。此外,其錯位抓取、動態避障、異常自我修正等能力,均突破傳統工業機器人需「標準化環境」的限制。未來將在枯燥、重複且高風險工序中發揮更大作用。
澎湃新聞報導,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在上海發表兩款睿可(Rico)系列人形機器人:睿可MR73A與睿可MR73B,主打移動性、柔順協作與智慧操作三大特性。新松總經理李法設表示,兩款產品分別針對「高靈巧工位」與「物流升降應用」場景設計,意在以定位互補的策略,並行技術落地與市場測試。其中,MR73A擁有27個自由度,支持阻抗控制與人機拖動協作,雙臂柔順且具備外力偵測、視覺識別及語音大模型交互,可執行巡檢、導覽、分揀等任務。MR73B則主打「能屈能伸」的升降平台與快速調度,適用於倉儲與上下料場景,具備1m/s移動速度與自主充電功能。
另據大皖新聞指出,合肥本土機器人新創「零次方」則於7月9日首次舉辦Demo Day,展示輪臂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Z1的應用成果。據大皖新聞報導,Z1人形機器人具備俯仰與側擺能力,可完成家庭清潔、洗衣分揀等操作,擁有23個自由度並集成多模態感知技術。
在現場演示中,輪臂機器人成功完成疊衣、擦桌與咖啡製作等任務。透過觸覺傳感與聲波數據協作,機器人可細緻判斷物品材質與抓握方式,具備2-3公斤負重能力。零次方CEO閔宇恒指出,公司半年內已獲得數千台訂單,並布局合肥、深圳與日本東京三地市場。
儘管技術進展迅速,多數專家認為真正能「普及」的家用人形機器人仍需3至5年時間。主要挑戰包括算法穩定性、硬體成本與能源管理等。但2025年已是產業「臨界點」:具身智能、柔性控制、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逐步從實驗室走入應用端,企業與政府的推動也正在形成商用生態。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5》預估,大陸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於2027年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從工廠到家庭,從搬運到交互,2025年大陸機器人企業不再只是「學做動作」,而是積極探索「理解人、幫助人、與人共作」的新角色。無論是智元穩健落地的A2-W、中科新松技術導向的睿可系列,或是零次方針對日常生活的Z1與輪臂機器人,都揭示了未來的智能機器人:不僅會做,還要會與人「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