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壓縮職缺、偏鄉科目卻長期缺人 台灣師資陷雙向危機

教育部長鄭英耀(中)9日表示,預計2031年左右將有一波教師退休潮,為能因應,將從增加彈性聘用管道等著手,引入業界人才。圖/中央社
教育部長鄭英耀(中)9日表示,預計2031年左右將有一波教師退休潮,為能因應,將從增加彈性聘用管道等著手,引入業界人才。圖/中央社

國內中小學教師結構正面臨雙重困境,包含少子化導致學生減少、學校縮編,整體教師需求縮減;以及偏鄉學校與自然、科技、特教等科目卻長期補不到人,出現「僧少粥多」、資源錯配的矛盾局面。教育部近日評估,2031年將迎來一波教師大規模退休潮,恐使既有問題更加惡化。

這樣的人力失衡,也被教育界稱為「師資錯置」:意指某些學校與科目長期缺人,而另一些學校或類科卻出現人多搶一職的情況。例如,自然科、資訊科等長期懸缺,而語文或社會科類則教師數量充足、競爭激烈,許多合格師資等候多年仍無法轉正。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昨(9)日在嘉市舉行,外界關注近年教師荒議題。教育部長鄭英耀說,上一波教師退休潮在1998、2001年左右,以一個世代30年來算,下個退休潮大概會在2031年,教育部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培養師資人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學年度全國約有500多個教師職缺長期補不到人,集中在理化、資訊與技術科目。而在人口集中的都會區,部分類科卻因師資飽和,使師培生畢業後難以順利進入體制,徒增待業壓力。

一位任教於台中市高中的教師坦言:「不是整體缺老師,而是人卡在錯的地方。」他表示,學校的資訊課已連續兩年只能靠代課老師上課,卻看到不少語文科教師等不到缺,只能四處兼課或繼續等待(遞補)。

除了類科失衡,城鄉差距更使問題加劇。南投、花蓮與屏東等偏鄉地區雖提供住宿與交通補助,但仍難留住新進教師。部分地方教育局表示,新聘教師常在服務一兩年內即申請調離,導致師資無法穩定。

而整體學生人數則因少子化逐年下降。統計顯示,國小一年級的新生人數已從2014年的逾20萬人減至2024年的不到14萬人,學校與班級陸續整併,使部分教師面臨超額調動壓力,增加流動意願。

教育部評估,下一波退休潮將於2031年前後出現,並已展開應對,包括擴大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招生(114學年度規劃招收1300人),以及推動業界人才轉任教師、開放短缺科目彈性培育機制。地方方面也因地制宜,台北市規畫教師租屋補貼,花東等地則持續爭取額外誘因。

不過,多位現職教師認為,補足人數只是基本,關鍵仍在教學環境與制度設計。一位任教18年的台南小學老師說:「行政負擔過重、教學支援不足、家長壓力沉重,這些才是老師離開的真正原因。招得來是第一步,但要讓人願意留下、教得下去,才是教育制度真正該面對的核心問題。」

學界也呼籲,師資問題不是單純的退休與否,也不只是人數多寡,而是如何建立合理分配、專業支持與城鄉平衡的制度結構,才能真正走出師資錯置與人力失衡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