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業/西安科技大學教授
何謂「雜質」?當純淨的某物質中混入其他少量物質時,後者即可稱之為「雜質」。若成為社會「雜質」,那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台灣社會目前「獵巫」風氣大盛,恐怕就與這種「雜質」說不無關係。
「雜質」說出籠的背景是台灣正在進行的「大罷免」。執政的民進黨由於處於雙少數地位,為擺脫在野黨的強力監督,使自己一黨能在台灣全面執政,於是遂行了這種製造全社會仇恨的「大罷免」。罷免誰?當然是那些被認為是「雜質」的在野黨民意代表。不過,當在野黨民意代表被污蔑為「雜質」時,就暗示著當初給這些大批的民意代表投票的60%以上的選民們也成了「雜質」,或「雜質」的同夥;還意味著把自己的所謂民主憲政體制視為一種「藏汙納垢」的體系——這無疑是對自身民主體制之大不敬和背叛。又因為「雜質」,特別是有毒的雜質,即敗類、渣滓或人渣,是人人得而誅之而後快的,故此種情緒一旦煽動起來,於是又形成了當年納粹的「衝鋒隊」效應,民主社會也就由此走向了獨裁——最終徹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當然,這不是說民主社會就沒有一點「雜質」。連成色達99.9999%的黃金都「金無足赤」,更何況一個2300多萬人的台島社會?
也不是說,對那些真正危害台灣社會的「雜質」,即有毒的雜質——「台毒」,就不應清除、「打掉」。問題在於,誰才是真正需要打掉的「雜質」——即台灣社會需要依法清除的民族敗類、社會渣滓和世間人渣是誰?大體上有如下幾個判識標準:
首先,是誰在背叛和破壞台灣的憲制架構?眾所周知,「一個中國」的原則也是台灣的憲制架構。但現在有人卻十分仇視自己的憲制架構,並將其稱之為「災難」。這就破壞了台灣社會立身之根基。也同時造成台灣社會的憲制危機、台灣人的身份危機。
其次還要看,是誰在破壞言論自由等民主基本準則,打壓不同政見人士,迫害和追殺在野黨,乃至同黨政敵的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使台灣陷入政黨惡鬥,族群撕裂,加劇社會內部對抗的怪圈,民主嚴重劣化。用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的話說,就是台灣的民主已被人送進了「重症監護室」。
還有,是誰在無底線地出賣台灣利益,連護台神山「台積電」都可完整打包奉獻給外人?是誰使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無一不缺,民生艱困?是誰在挑動海峽兩岸對抗,害台毀台,將台灣置於風高浪急、兵凶戰危的險地?......等等,等等。
對此,或許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答案。但標準答案只能有一個:那就是,阿Q頭上的瘡疤——明擺著的,誰有就是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