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走向不僅影響國內億萬民眾福祉,更牽動世界經濟脈動。2025年,隨著美中關稅戰升溫,大陸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房地產泡沫破裂、地方財政危機與財富分配不均問題日益凸顯。然而,其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特別是電動車與人工智慧(AI)的突破,顯示大陸仍具強大產業潛力。本文將探討大陸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與優勢,分析其未來發展路徑及其對全球影響。
結構性危機:經濟成長的隱憂
大陸經濟長期依賴借貸與投資驅動成長,但此模式已顯疲態。自2009年「四兆元人民幣投資」以來,至2024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766兆元人民幣,資金主要來自負債,導致債務餘額對GDP比從2009年的175%飆升至2024年的303%。這一「資產負債表劣化」現象,反映資產質量下降與負債難償困境,成為經濟成長的重大隱憂。
房地產市場崩潰是危機顯著症狀。2020年新冠疫情後,政府為刺激經濟採取寬鬆政策,卻引發房價暴漲。習近平政權隨即推出「三條紅線」政策,嚴控房地產企業融資,卻導致市場過度收縮。住宅銷售與新開工面積降至疫情前一半以下,大城市房價下跌2-3成,中小城市甚至腰斬。民眾因房價下跌承擔高額房貸,消費力受抑,顯示經濟成長代價由家庭承擔。
地方財政危機進一步加劇問題。地方政府過度投資基礎建設,累積巨額債務,2024年地方債與隱性債務快速膨脹。據統計,地方國企發債的88%用於償還舊債,新項目資金僅佔2.23%。這反映地方財政陷入「多重債務者」困境,財政功能受損,公務員薪資削減與稅收壓力加劇,凸顯經濟結構深層矛盾。
問題根源在於政府對不良資產與債務的「隱性擔保」,延緩破產與資產減值,卻導致資源無效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大陸每年約4.8兆元人民幣的利息負擔(佔GDP的4%)流入無效用途,相當於主要稅收來源增值稅的七成,顯示經濟效率嚴重流失。
財富分配不均:消費成長的障礙
大陸經濟另一結構性問題是財富分配過度向「官」傾斜,限制消費主導型成長實現。與主要國家相比,大陸政府部門淨資產佔比高達25%,遠超他國的5%或負值。這主要源於土地國有制,過去30年土地價值暴增數十倍,成為政府與國企財源。然而,這種財富集中於「官」的模式,壓縮民間消費能力。
社會保障制度不平等進一步加劇問題。2023年大陸社會保障支出達9.74兆元人民幣,佔GDP的7.58%,規模不小,但分配極不均。政府與黨相關退休人員養老金高達現役薪資八成以上,而企業職工僅四成,農村居民養老金更低至每月數百元人民幣。約3億人的農民工幾乎無保障,凸顯官民差距嚴重性。
消費低迷根源不僅在於房地產泡沫的「逆資產效應」,更在於財富分配結構性偏差。政府雖推出「以舊換新」補助政策刺激消費,但效果有限。專家建議提升農民工社會保障待遇至城市居民水平,需每年數兆元人民幣財政投入。這需縮減投資導向財政支出,並以發行國債補充財源,但地方政府投資偏好與城市居民反對意見,使改革難以推進。
高科技崛起:大陸經濟的亮點
儘管結構性問題嚴峻,大陸在高科技領域突破為經濟注入活力。數位經濟、電動車與AI產業快速發展,顯示大陸正成為科技強國。太陽能發電設備佔全球八成以上份額,電動車與鋰電池佔五成,顯示其在「新質生產力」產業領先地位。2025年1月,DeepSeek的AI突破,憑藉民間資金與本土團隊實現創新,彰顯大陸科技企業潛力。
支撐這一成就是大陸龐大理工科人才庫。與美國相比,大陸理工科本科生數量是美國四倍,碩士生差距縮小至兩倍,且過去中國留學生佔美國理工科研究生大部分。如今,隨著本土科研水平提升,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中國研究者已躋身世界前沿。
然而,政府主導的科技振興也帶來問題。中央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與「新質生產力」政策雖推動產業發展,但地方政府過度補貼引發激烈投資競爭,導致多數企業陷入虧損。過剩產能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引發國際貿易摩擦,顯示政府主導模式需更精準調控。
未來展望:停滯風險與全球影響
大陸經濟未來取決於是否正視結構性問題。清算房地產與地方債務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雖帶來短期陣痛,卻是恢復經濟健康必要步驟。然而,習近平政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2035年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需維持年均4.5%成長率,這使大規模改革難以推行。繼續延後清算將加劇損失,經濟停滯風險上升。
中央財政健全性(國債佔GDP比僅25%)與對外淨債權大國地位,為大陸提供緩衝空間。近年頻繁發行「特別國債」,顯示政府試圖以財政刺激與對症療法維持成長。然而,這種「小修小補」策略恐難扭轉結構性問題,國際社會可能對大陸經濟前景持更嚴格評價,類似1990年代日本的「太遲、太小」批評。
地緣政治對立加劇改變大陸貿易投資結構。美中貿易戰促使大陸企業將組裝廠移至東協與墨西哥,出口中間財模式崛起。2024年大陸貿易順差近1兆美元,佔全球GDP的1%,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回流全球。這不僅緩解美國制裁壓力,也使大陸供應鏈向海外延伸,特別在東協地區,透過RCEP框架深化經濟聯繫。然而,若大陸經濟停滯,其對周邊國家經濟紅利將受限,日本等週邊國家均需審慎應對此趨勢。
中國大陸經濟站在十字路口:結構性危機與高科技突破並存,未來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房地產泡沫、地方財政危機與財富分配不均制約成長潛力,而科技創新為其提供希望。然而,若不正視結構性問題,延後改革代價將使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社會不平等與緊張感可能加劇。在全球保護主義回潮與科技革命的「大重置」時代,大陸的選擇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將重塑世界經濟格局。週邊國家需密切關注,重新審視自身在這一變局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