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本月稍早推動立法,終止美國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補貼,讓多達3,730億美元(約新台幣10.95兆元)的潔淨能源投資面臨不確定性。同時,白宮也指示各機構收緊現行補貼規則,導致更多專案喪失申請資格。這一政策大轉彎標誌著川普(Donald Trump)新任期的重大轉向。開發商、製造商與分析師指出,這將在未來十年間重創美國再生能源裝置量,並削弱支撐該產業的製造投資與就業,同時使在AI高速發展下原已緊張的美國電力供應進一步惡化。
路透報導,目前,新加坡太陽能面板製造商Bila Solar已暫停位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新廠擴產計劃;來自加拿大的競爭對手Heliene正在重新審視在明尼蘇達州建置太陽能電池廠的規劃;而挪威太陽能晶圓製造商NorSun也正評估是否繼續推進其在奧克拉荷馬州土爾沙的廠房興建案。此外,美國東北部兩座已獲許可的離岸風電場,可能永遠不會動工。
研究機構Wood Mackenzie預測,這些政策將導致未來十年間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裝置量,分別較原預期銳減17%與20%。該機構警告,供應減少將放慢支撐AI技術所需資料中心的建置速度。
產業界警告電力供應恐現缺口
製造商也擔心,隨著稅收補貼終止,美國本土生產的太陽能產品將面臨需求驟降,進一步衝擊國內產能規劃。
能源研究機構Rhodium集團指出,此法案使2,630億美元的風能、太陽能與儲能設施投資,以及1,100億美元已宣布的相關製造投資面臨風險。該機構並預估,到2035年,工業用電成本將因此上升多達110億美元。
Rhodium氣候與能源研究主管金恩(Ben King)表示:「政府宣稱目標是降低成本,但我們證明,這項法案無法達成該目標。」他補充說,該政策「並無法幫助美國在AI產業維持領先地位」。
川普政府則為其終止潔淨能源補貼的政策辯護,認為太陽能與風力的快速擴張造成電網不穩與消費者電價上升,這一說法遭業界反駁,並未在如德州ERCOT等再生能源佔比較高的電網中得到印證。
電力產業代表則指出,無論是再生能源還是化石燃料發電,新發電計劃都應受到鼓勵,以滿足美國不斷攀升的用電需求。
顧問公司ICF預測,美國電力需求將在2030年前成長25%,主因是AI與雲端運算需求激增,這對長年供需平穩的電力產業構成重大挑戰。由普林斯頓大學與進化能源研究公司(Evolved Energy Research)合作的REPEAT計劃則預測,未來用電需求將以每年2%的速度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