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州越秀區楊箕社區出現首例屈公病(Chikungunya,陸譯基孔肯雅熱)病例,廣州市自7月26日起展開為期一周的全市防蚊滅蚊「攻堅行動周」,全面進入蚊媒疫情防控戰時狀態。根據廣州市公共衛生委員會通報,此次行動將涵蓋全市11個行政區、177個街道(鎮),近800名專業防制員參與。
根據財聯社7月25日報導,廣州市越秀區楊箕社區近期出現一宗屈公病確診病例,該病由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潛伏期短、傳播力強。楊箕社區居委會已迅速啟動社區滅蚊作業,並提醒居民如有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即時前往梅花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據中新網與廣東省疾控中心統計,截至7月25日,佛山市累計報告屈公病病例超過3000例,其中逾九成集中在順德區,鄰近廣州。由於近期華南地區高溫多雨,氣溫長期維持在30℃以上,為伊蚊孳生提供有利條件,其繁殖周期可縮短至7天,導致蚊媒密度迅速上升。
廣州以三大防控策略,精準打擊蚊媒孳生地。
首先是環境治理,廣州市此次滅蚊行動強調「無積水就無蚊」,全面清理城中村、老舊小區、樓頂排水槽、花盆托盤、工地積水等潛在孳生點。再則是化學消殺,每日伊蚊活躍高峰時段(早上6:00–9:00、下午5:00–7:00),集中對公共區域如學校、醫院、工地與地鐵站等人流密集處進行滯留噴灑及超低容量霧化作業,增強成蚊密度控制效果。第三則是生物防治,佛山市日前已於兩座公園投放超過5200尾青鱂魚等食蚊魚以控制蚊幼蟲密度,廣州同步試點「以蚊治蚊」技術,釋放經處理的絕育雄蚊,阻斷繁殖鏈條,避免雌蚊產卵孵化。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指出,屈公病目前無特效藥與疫苗,但重點在於社區防控與早期干預。市民如能主動參與積水排查、遵循防蚊建議,即可大幅降低疫情擴散風險。「清理一處積水僅需一分鐘,但感染後可能需住院一周」,成為本次行動宣導的核心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