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2025年夏季,台灣迎來了史上規模空前的罷免行動。由民進黨力推、公民團體發動的「大罷免潮」,試圖翻轉朝小野大的國會格局,成為台灣政治史上少見的制度動員實驗。然而,這場被高度政治化與動員化的罷免行動,最終則是迎來一場徹底的「大失敗」─不只是罷免結果慘敗,更暴露執政黨失去民心、誤判情勢的深層危機。
一、罷免操作欠缺正當性:制度對抗變形為報復性動員
罷免權原是民主制度中對民意代表進行問責的重要機制,但此次罷免行動卻因高度動員與政治化,被視為執政黨企圖繞過選票結果、強行扭轉「朝小野大」格局的政治操作。2024年立法院改選後,藍白聯手取得國會過半,原本即屬民主常態的政治制衡與法案角力,卻被執政黨轉化為攻擊對象。賴清德總統與民進黨高層強勢主導「罷免即反共」論述,將罷免行動升高為意識形態對決,不僅無法說服中間選民,反而顯得訴諸煽動、失去制度問責的初衷。
正當性缺失的結果,是使原應由基層公民自發運作的罷免程序,變質為上對下的政治鬥爭工具。正如國民黨所批評,「執政黨罷在野」在民主國家幾乎前所未見,此種「輸不起就翻桌」的政治文化,最終已反噬自身。
二、民眾焦點轉向民生與兩岸:罷免無法對焦選民期待
2024年選後,台灣進入民進黨政府再次執政,民眾對於物價上漲、能源政策、勞動條件與兩岸和平的關注持續升溫。然而,在這樣的氛圍中,民進黨卻選擇全面投入罷免,將政治鬥爭置於施政之上。多數選民並未對國會改革案產生強烈反感,反而對執政黨政策空轉、行政效率低落有更深的不滿。從物價居高不下、青年低薪未解、外交及經貿進退失據、能源轉型停滯等面向觀察,執政一年多來的成績單難言亮眼。
換言之,當選民期待的是政策回應與生活改善,而政府卻大舉訴諸罷免動員,這樣的「失焦」策略自然難以贏得選民共鳴,甚至可能激起反感,導致民眾更想藉反罷免投票來教訓執政黨。
三、司法與行政優勢過度運用:反促社會同情弱勢
大罷免不僅是一場政治動員,更牽涉到行政與司法資源的傾斜運用。自「青鳥行動」延伸至基層罷免連署以來,相關側翼組織與親綠媒體積極投入罷免宣傳,形成高度集中、上對下的動員態勢。行政資源是否介入,雖難以明確界定,但在許多選區中,選民對地方政府或基層系統的配合態度已有所感受。
更引發爭議的是司法運作的選擇性執行。近年多位國民黨、民眾黨人士屢遭檢調調查、搜索乃至起訴,與綠營相關案件處理的落差,引發「辦藍不辦綠」的質疑。例如柯文哲與傅崐萁相關事件,在媒體與檢調系統中屢被放大檢視,反觀對於具爭議的綠營地方勢力卻多保持沉默或處理低調,難免引發社會對司法中立性的懷疑。
民意的天秤,往往傾向於弱勢。當罷免行動被視為行政資源與輿論機器聯手對抗在野黨,甚至形同「以多欺少」的政治圍剿,反而激起部分選民對被罷免者的同情,形成「以罷制罷」、「挺弱抗霸」的反動氛圍。這樣的心理效應,正是此番罷免難以全面奏效的潛在阻力之一,也是執政者在政治動員中難以掌握的風險變數。
四、藍營板塊穩固、地方派系反制強勁
從區域政治結構來看,國民黨此次面臨罷免的多數立委集中於北部與藍營基本盤選區,如台北、新北與桃竹等地。這些選區在近年選舉中多表現出強烈的泛藍傾向,加上民進黨於地方經營明顯弱勢,即便罷免連署達成,投票動員與民意翻轉難度卻極高。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地方派系的反撲效應。此次罷免行動被視為中央強行介入地方選區選擇權,導致部分地方勢力出於自保或政治平衡考量,選擇與被罷免者合作反制罷免。這些地方反作用力,進一步削弱了罷免在區域選舉的實效性。
五、結語:政治鬥爭的代價與民意反撲的警訊
從罷免緣起到執行策略,再到社會反應與制度正當性,「大罷免」反映的是一場政治錯判與民意誤讀。民進黨將此次罷免視為再次奪回國會主導權的機會,卻忽略了政治正當性與民意基礎的根本要素。選民並非拒絕問責,而是拒絕被操弄;並非不關心制度,而是更關心生活與和平。
此次大罷免以大失敗告終,甚至反促被罷免者聲勢之上升,這不僅重創民進黨的政治威信,更將成為2026地方選舉的轉捩點。民主制度中最珍貴的,從來不是鬥爭的技巧,而是對多元聲音與權力制衡的包容與尊重─這一課,執政者是否真正學會?人民已在這次投票中給出明確的答案。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