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日前台灣最大的罷免行動結束,藍白陣營完勝,綠營白玩一場。第二波823預計進行罷免其餘七位國民黨立委的結果恐將影響有限,因為成案的時間較長,顯現民間罷免的力道較弱。
726反罷成功,對國民黨是短期的重大勝利。首先,國民黨與民眾黨整合選票、強化組織動員奏效,大家全力以赴,守住立法院席次優勢。其次,執政黨錯誤連連,從賴清德十講到救災不利,還有反對普發一萬元等等。此結果讓民進黨無法翻轉國會勢力,也讓立法院藍營在未來國防預算、司法改革等議題上保有制衡力。
然而,此次罷免也暴露制度漏洞與民主隱憂。過程中傳出「幽靈連署」及偽造名冊爭議,司法機關已介入調查,顯示基層監督機制薄弱。罷免原為公民問責工具,但若被政黨高度動員、成為對立工具,將削弱制度的正當性。
政治層面上,罷免行動加深朝野裂痕。民進黨支持者認為藍營阻礙施政,國民黨則指控民進黨政治追殺。雙方動員遊行、言辭激烈,進一步削弱社會信任。雖然罷免全數失敗,卻突顯台灣政治的極化傾向,未來社會整合更為艱難。
在兩岸方面,藍白合體致勝的結果,確可緩和兩岸緊張。尤其綠營抗中保台的策略失效,攻擊對手舔共賣台的伎倆受挫,自然給予在野陣營相當的底氣,以便更加強化雙方交流。
對政黨發展而言,國民黨將鞏固領導,檢討動員策略並爭取中間選民;民進黨需反思推動民主問責的方式是否偏激,應強化如何轉為正面政策溝通。此次罷免也凸顯 2028 總統及立委選舉的布局,目前藍白繼續合作的氛圍甚佳,綠營勢必減緩朝野對抗,將影響台灣政局走向。
制度面上,雖然罷免制度展現可操作性,但也暴露濫用風險。未來立法者須檢討是否調整門檻,增強連署與投票程序監督,避免民主工具淪為政爭手段。同時,社會須建立更多溝通平台,減少以仇恨動員取代理性辯論。
總結來看,大罷免未改變國會權力平衡,是台灣民主制度的進一步洗禮。一方面展現公民參與熱情,另一方面突顯制度濫用與社會分裂問題,若執政黨持續將民主工具化,台灣民主將難以健康發展。未來的關鍵在於:朝野能否建立基本互信、合理使用問責機制、並透過制度修補與社會整合,引導政治走向務實合作,而非長期對抗。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