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當美國總統川普與立場親美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達成新貿易協議時,歐盟的空氣像是凝固了一瞬間。這份協議表面上避免了一場可能引爆全球經濟的美歐貿易戰,但代價卻令人心驚。對大多數歐洲商品課徵15%關稅──雖然比川普最初威脅的30%低了一半,但仍是歷史平均1%的15倍。更諷刺的是,這甚至高於英美之間僅10%的稅率。這是美國暴力的勝利,是歐盟一次難堪的退讓。
馮德萊恩高調宣稱協議帶來「穩定性與可預測性」,但細節攤開來看,這份協議更像是美國單方面的勝利。歐盟必須在三年內向美國採購高達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還要額外投資6000億美元用於美國市場,甚至包括購買美國軍事裝備。換句話說,歐盟用超過40兆台幣的實質利益,換來美國從恐嚇的30%降到15%的「刀下留情」。
這並非單純的經濟談判,而是一場權力屈服。德國工業協會(BDI)痛批15%的稅率將對出口導向的德國經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德國化工協會(VCI)甚至直言這是「高得離譜的代價」。福斯汽車在半年內因此損失13 億歐元,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雖勉強稱其「避免衝突」,卻也無法掩飾背後的無奈:歐美所謂的「團結」,最後成了一紙不平等協議的包裝紙。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不僅是經貿問題,而是地緣政治的延伸。美國近年頻繁以關稅為武器,對全球各國發動貿易戰。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卻在談判桌上淪為防禦方,暴露了其缺乏戰略自主的現實。馮德萊恩或許試圖避免正面衝突,但這種「退一步求和」的姿態,只會讓華盛頓看清:布魯塞爾仍然缺乏獨立意志。歐盟在這場遊戲裡,不再是平等的夥伴,而是被迫選邊的跟隨者。
這也引發歐洲內部的強烈反彈。法國總理貝魯(Francois Bayrou)直言「這是一個自由人民的聯盟向霸權低頭的陰沉一日」。法國工業部長更坦白指出,「這不是故事的結局」,意味著未來談判仍充滿變數。匈牙利總理歐爾班(Orbán Viktor.)也忍不住嘲諷:「川普不是與馮德萊恩達成協議,而是把她當早餐吃了。」歐洲政治菁英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事實:馮德萊恩所謂的「最好結果」,其實是一次歐盟的被動屈服。
當初歐盟成立的初心,是要建立一個能與美國並肩、代表歐洲自主的力量;如今卻因能源依賴與防務缺口,被迫用數千億美元的承諾來換取一紙脆弱的貿易協議。這樣的歐盟,還有資格談「戰略自主」嗎?
事實是,美國用關稅和能源綁住了歐洲的命脈,而馮德萊恩選擇跪下來換取喘息。或許她會辯解這是「現實政治」,但其實她已失去自主。當布魯塞爾選擇犧牲長遠利益來換取短期穩定,當歐盟最高談判代表在華盛頓面前低頭,這已經不僅是經濟讓步,而是一種戰略意志的崩塌。
當川普在記者會上微笑著宣布「這是一場美國人民的勝利」時,馮德萊恩的歐盟的退讓,表明其不敢衝突,正在輸掉未來。這份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其實是份政治承諾書。歐盟情願向美國屈服,而不願與中國大陸共同合作,這是馮德萊恩個人親美政治立場的選擇,是歐盟對北大西洋的迷戀。但是這個世界會說,如果歐盟失去戰略自主,還能有多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