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慘敗 柯建銘「萬年總召」地位動搖 新竹派系內戰爆發在即

726大罷免落幕,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中)喊出的「大罷免,大成功」形勢整個翻轉,林濁水為此稱老柯「愚蠢」;且因新竹雙罷的立委鄭正鈐、市長高虹安「不同意票」皆創紀錄,引發新竹綠營派系的爭鬥。圖為「新竹雙罷」領銜人戴振博(左)及發言人林志潔(右)陪老柯到投開票所投票。圖/中央社
726大罷免落幕,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中)喊出的「大罷免,大成功」形勢整個翻轉,林濁水為此稱老柯「愚蠢」;且因新竹雙罷的立委鄭正鈐、市長高虹安「不同意票」皆創紀錄,引發新竹綠營派系的爭鬥。圖為「新竹雙罷」領銜人戴振博(左)及發言人林志潔(右)陪老柯到投開票所投票。圖/中央社

全台首度立委與市長雙重罷免案落幕,新竹市成為震央之一。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全盤皆輸,引發黨內高度震撼與派系動盪。除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率先請辭止血,黨內不滿聲浪紛紛指向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要求他主動負責下台。隨著敗選後新竹綠營派系矛盾全面浮上檯面,柯是否退位不僅關係國會內部權力板塊,更可能引發新竹市20262028選舉布局的大幅重組。

「萬年總召」責任壓頂 林濁水痛批「戰略愚蠢」

此次大罷免針對國民黨24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最終無一通過,高虹安獲全台最高的124,360張不同意票,不僅大幅超越其2022年市長當選票(98,121票),反罷得票甚至創下市長層級罷免案歷史紀錄。國民黨籍立委鄭正鈐也以119,305張不同意票過關,顯示藍白陣營聯手護盤策略奏效。

新竹市長高虹安(中)及立委鄭正鈐(左)皆挺過大罷免,且所獲「不同意票」都創紀錄。圖/中央社

新竹市長高虹安(中)及立委鄭正鈐(左)皆挺過大罷免,且所獲「不同意票」都創紀錄。圖/中央社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痛批柯建銘的「大罷免」戰略「愚蠢」,指出反罷得票超過當選得票極為罕見,且新竹雙雙突破常規,顯示策略完全錯誤。他直言,原本罷免策略內部主張「精準罷免」居多,卻遭柯建銘強行定調「全面開火」,導致「全罷變零罷」慘劇。林濁水強調:「若這種錯誤不能誠實檢討,民進黨將難以從失敗中學到教訓。」

權力保衛戰開打 新竹綠營兩大派系暗戰重啟

大罷免落敗震撼後,民進黨新竹市派系內鬥迅速升溫。此次罷免案雖由柯建銘親自領軍,但也牽動柯系與林智堅系在新竹的代理人之爭。據《中評網》表示,新竹青鳥發起人、原罷團核心林士凱屬林智堅陣營,曾積極組織地方動員,但最終柯建銘以「控盤」姿態將雙罷領銜人角色轉由自己人、特助戴振博出任,被解讀為阻止林系勢力借罷免復辟。

地方人士觀察指出,林士凱與戴振博雙雙有意角逐2026新竹市北區市議員席次,此番罷免實為一場「代理人戰爭」的序幕。如今柯派策略全軍覆沒,林系反撲聲益加高漲,象徵著新竹綠營內部世代與派系的矛盾已無法再靠表面團結掩蓋。

柯建銘與林智堅原為政治合作典範。2014年,柯建銘力挺林智堅出任新竹市長,締造綠營在地執政八年。然而林上任後自立門戶,廣納自己人馬,為此與柯建銘斯破臉,導致雙方分道揚鑣。2022年林轉戰桃園市長,卻因「論文門」弊端中途退選,勢力大減後柯趁勢回防新竹、重掌地盤。

圖為林智堅在2021年新竹市長任內視察幼教。圖/取自新竹市政府官網

圖為林智堅在2021年新竹市長任內視察幼教。圖/取自新竹市政府官網

目前新竹市議會9席民進黨議員中,柯系掌握過半,林系次之。表面上雙方在議會合作無間,實際上在20262028選戰布局早已各懷鬼胎。柯系人士不諱言說,此次罷免安排本就有「清理門戶」之意,未料反遭重創,如今柯是否下台,成為林系回攻的試金石。

林志潔選後續爭議 政治格局與素養受質疑

此次雙罷發言人、新竹陽明交大教授林志潔表現亦引發議論。她在罷免失利後不僅未公開承擔責任,反在社群媒體與媒體筆戰交鋒,甚至以「罷免票數超過自己立委選票」為榮,顯示政治敏感度與格局仍待磨練。儘管黨內盛傳2026市長人選將由林志潔出線,但面對基層不滿與潛在人選虎視眈眈,未來之路未必平順。

分析人士指出,綠營長期倚重「同溫層共振」與「道德高度」,此次罷免行動缺乏策略性與對手評估,過度高估支持動員能量,最終導致全面翻車。民進黨雖擅長外部團結,但內部已呈現嚴重分裂與缺乏反省文化,若核心決策圈依然排拒批判聲音,2026選戰恐將再度重演敗局。

柯退或不退?牽動整體佈局與黨內權力平衡

柯建銘726罷免失利後,短暫現身新竹市黨部,表態願承擔責任並稱,「敗選沒有悲觀的權利」後,即未再露面。但其愛將戴振博則在當天凌晨3時發文承擔失敗責任,呼籲「責難止於此」,「我們沒有分裂本錢,唯有團結才能努力」,似有為柯建銘承擔責任的意味。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