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誓男/中華民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副總會長
公民團體發起、民進黨背後策動的首波「大罷免」於7月26日落幕,出人預料但也不太出人意料地,被罷免的在野立委及市長全數過關,罷免者全軍覆沒。這次選舉標示著,我國的民主深化在顛仆艱難的路上,仍然見到漸趨成熟的曙光。而選民們在朝野黨派雙方火熱激情對抗下,展現冷靜理性的民主抉擇,令人讚賞及欣慰。針對這樣的結局,讓我們覺得,台灣的民主前程仍可期待。
發動大罷免是民主倒退的極致表現
我國的民主發展,在民國97年國民黨重新拿回政權,完成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謂的「二次輪替」(two term over)的「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階段,本應繼續邁向「民主深化」(deepening of democracy)的進程。詎料民國105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藉由一黨獨大逆轉走向「民主專制」(democratic autocracy),導致民主倒退(democratic backslide)。
民國113年民進黨次贏得總統選舉持續執政,但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席位,形成「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依民主憲政理則,民進黨應可仿效陳水扁初當選組成類「跨政黨內閣」,或至少加強朝野溝通、尊重立法民主決策。但賴清德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以對抗代替合作,動輒杯葛立法議事,甚且運用行政院覆議、司法院釋憲等手段,極力抗拒立法多數決策;最後不惜大開民主倒車,濫用民主選舉制度,發動「大罷免」,企圖翻轉立法院少數局面,重返「一黨專制」。
民進黨的「大罷免」被國外媒體形容為「民主實驗室」,實際上帶有嘲諷的意味。畢竟定期選舉才是常規授權的制度,罷免僅是民主保障的「例外條款」,作為彌補重大偏離民意時的補救機制。如今卻被民進黨仇恨式地濫用成為常態作法,這在全世界民主國家從未見過,當然不足為取。
這次的「大罷免」,民進黨所動用的資源及手段鋪天蓋地、無所不用其極。例如策動民團連署、綠媒側翼全力助攻、行政資源大力下鄉宣講、司法檢調選擇性辦罷免案、賴總統「團結十講」宣講助攻、全台罷團「護國大遶境」等等,都在顯示民進黨對於「大罷免大成功」的決心。奈何事與願違,民進黨雖大打如意算盤、預估至少拉下5、6席國民黨立委,但眼睛雪亮、理性冷靜的選民卻用選票給出了教訓!
大罷免後朝野應有的省思
針對首輪「大罷免」,賴總統臉書發文指出「今天(大罷免)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有超過130萬人,親手在連署書上,一筆一畫寫下了他們對國家的期盼。……深深感謝公民的力量,……是你們,讓人民的公僕回到地方謙卑請託;是你們,讓被不合理刪凍的國家預算順利解凍。」卓榮泰院長選後發言,也堅持「大罷免」是公民團體的自主行動,非關民進黨執政的成敗責任,行政院的施政將繼續往前走。更有甚者,民進黨林右昌及吳思瑤等領導人,更直言大罷免是公民運動,不是政黨對決,更不代表政黨勝負;而大罷免中看到中國無所不用其極介入,反共護台路線不只不會改變,會更加強,8/23還有罷免投票,民進黨不會改變捍衛國家主權和憲法精神等等。言下之意,都仍在為大罷免辯護。
反觀在野黨選後的反應,蔣萬安市長針對台北市守住5席立委席次強調,「必須謙卑傾聽、理解不同聲音,為打造更好的台北和台灣而努力;並衷心希望台灣社會可以一步步彌合傷口,找回美麗、善良、團結的台灣。」國民黨朱立倫主席則表示,「台灣人民用選票證明,台灣的民主是成熟、偉大的,大家共同守護民主,守護台灣。……所有台灣人民選擇安定,政府應該做事,不是搞惡鬥。」在野黨至少表達了較為平和謙卑的態度。
總之,在選舉之後,社會上一片期待恢復祥和,彌補撕裂、促進團結,朝野合作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之際,我們並未看到執政黨展現反省的態度,更遑論有在野黨人士呼籲執政團隊負起政治責任、內閣下台改組,無異緣木求魚!
這次「大罷免」的民主倒退現象展現到了極致,在民進黨傾全力動員之下,造成朝野尖銳對立、政治動盪、社會分裂;此即除政府花費鉅資辦理罷免外,實際上付出了更多無形的社會代價。
所幸,通過這次國內外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民主實驗」,事實證明我國的民主深化在顛仆艱難的路上,已見趨於成熟的曙光。如果真能喚起多數民眾對民主的熱愛及認識,社會化暴戾為祥和,促成朝野和解及合作,那麼付出的成本代價則尚可接受;也期盼8月23日下一波的「大罷免」,選民再次做出睿智的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