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北京不只有烤鴨,還有一種「宮雞」。牠不是什麼野雞、土雞,而是有朝廷「編制」的北京本地雞種。據說清朝時期,慈禧太后一口一口喝的雞湯,就用的是牠。乾隆皇帝還曾寫詩大讚:「洼子稻禾香,天下第一雞」——沒錯,他說的就是這隻雞,北京油雞!
如果你還沒見過北京油雞,想像一下這樣一種生物:羽毛金燦燦,連喙和小腿都是黃的,閃閃發亮,標準的「三黃雞」。頭上戴著一頂像戴錯尺寸的毛線帽(毛冠),還穿著毛毛拖鞋(毛腿)。最離譜的是,別的雞四隻趾,牠有五個!
民間有句老話叫「五趾為鳳」,這雞看起來就像是雞界貴族,有種走錯棚的孔雀氣場——雞界鳳凰、毛髮精緻的皇室嬌嬌者,非牠莫屬。不過這樣一隻雞,在上個世紀70年代,竟然差點徹底消失!原因說來心酸:外來肉雞品種高產又快長,北京油雞就逐漸被市場拋棄。
到了1972年,專家們才驚覺:「咦,我們皇上的雞怎麼快沒了?」於是立刻展開全北京大搜捕,騎著單車一戶戶敲門,能找到的純種雞加起來,才三五百隻,而且品相、血統參差不齊。
這時,北京油雞進入「雞界留學特訓班」:科研人員開始長達50年的提純復壯工程,一代代選育、交配、記錄,為的就是保住「宮雞」血脈。如今你再喝一口北京油雞湯,還能嘗到當年慈禧太后的一點「味道傳承」。
北京油雞長得慢,50天才500公克、要養120天才有1.5公斤,不像快餐雞40天就長成霸王龍。這也正是牠肉質細緻、雞湯濃郁的關鍵,因為營養沉積時間夠長,煮起湯來,一鍋下去全屋飄香。還有牠的雞蛋也不簡單,卵磷脂含量比普通蛋高出30%,有些蛋殼還是淡紫色的!被稱為「紫皮蛋」——不是那種皮蛋,是高貴的顏值版。
北京油雞目前在北京市平谷區、河北等地設有保種場,還有自動化育種系統,每隻雞腳上戴著標籤,相當於雞界的身分證,從哪裡來、吃過啥、長多快,一目了然。許多農場也採用林下散養模式,每隻雞的活動空間超過7平方公尺 ,不是關籠裡當機器人,是像度假村貴賓一樣自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