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大罷免明朗 誰親中?誰會賣台?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大罷免」行動歷經半年紛擾終告落幕,公民團體如青鳥行動、執政黨民代及側翼網軍以「親中賣台」口號抹紅國民黨立委,透過激烈言詞與社群迷因激化對立。例如,青鳥行動在台北集會,指控KMT立委因2025年削減國防預算而「勾結中國」,試圖影響民意,卻將國防預算削減等爭議作為「親中賣台」的指控依據,與兩岸政策牽強掛鉤。那麼賴清德在《敏迪選讀》拋出兩岸「併購論」,難道就不會賣台嗎?

從企業併購角度看,決定公司命運的通常只有董事長,對應到國家,應由最高領導人掌控決策。「賣台」指控的濫用加劇對立,模糊權力核心。本文探討誰擁有影響台灣命運的權力,呼籲執政團隊謹慎使用「賣台」標籤,避免撕裂社會。

企業併購由董事會與股東主導,董事長決定交易條件。類比台灣,總統形同「董事長」,掌控主權決策。2025年5月,賴清德接受《敏迪選讀》專訪,將兩岸關係比喻為併購,稱「大陸是大公司,台灣是小公司,大陸若要併購,應提出條件」。他拒絕「一國兩制」,堅持對等尊嚴。此比喻因「併購」敏感性引發爭議。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賴清德言論,質疑是否暗示「統一是可談的」,恐誤導國際。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反駁,稱朱立倫斷章取義,強調賴清德捍衛民主。此交鋒反映「賣台」被用作政治武器,掩蓋決策權力核心。例如,2007年新加坡電信(Singtel)將新世紀資通股份轉讓給遠傳電信,換取少量遠傳股份。企業主導交易,經民進黨政府審查,部分媒體質疑外資影響電信業,引發「賣台」爭議。主管機關認定交易不影響經營權,輿論最終理性收場,顯示指控無據。

2015年中國紫光集團計畫收購矽品精密與力成科技,因半導體技術敏感,國民黨政府透過經濟部投資審查機構以「國安」為由否決。在野民進黨質疑技術外流,批評審查不力,但交易未成顯示質疑無直接證據。

民進黨常以「親中賣台」攻擊KMT,但併購決策權在領導層,在野黨無實質權力。例如,KMT參加海峽論壇討論經貿,屬政治互動,非出賣主權。執政團隊不應輕用「賣台」指控,或縱容網軍抹紅。

2025年罷免期間,網軍散布KMT「賣台」迷因,無具體證據,徒增對立。例如,某X貼文(@TaiwanVoice, 2025年3月)將KMT立委與中國官員會面照片斷章取義,標註「賣台鐵證」,卻無交易或政策證據,引發數萬轉發,顯示網路抹紅的破壞力。

「賣台」標籤濫用引發民粹,阻礙理性討論。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批評賴清德言論撕裂社會,呼籲團結對抗大陸壓力。企業併購若內部不和,交易難成;台灣若因「賣台」爭議分裂,談判籌碼受損。

例如,2023年某中資企業試圖收購台灣中小型面板廠,因涉及關鍵技術,經濟部投審會以「國安」為由否決。在野黨質疑執政黨「縱容中資」,但交易未成顯示指控缺乏依據。民主機制與投審會審查確保敏感併購受限,降低「賣台」風險,卻未阻止標籤濫用引發的社會對立。

企業併購中,董事長與董事會決定,股東投票表達意志。對應台灣,總統與行政團隊形同「董事會」,人民為「股東」,透過選舉與公投決定政策。賴清德強調「人民是國家主人」,確保「併購」需民意授權。在野黨僅能影響輿論,無「賣台」權力。例如,2018年KMT推動兩岸交流計畫,遭民進黨指控「親中」,但無主權交易證據,顯示在野黨影響有限。

在對岸封鎖壓力下,總統決策需民主制衡。大陸推「一國兩制」,賴清德明確拒絕,強調對等交流。如併購談判,若條件不可接受,交易不成立。例如,2024年某外資試圖收購台灣新能源公司,因涉及關鍵技術,投審會以國安為由限制交易,顯示審查機制的把關作用。

台灣的民主與審查制度確保「賣台」不可能單方面發生,任何重大決策均需全民共識,而非在野黨或單一政客所能左右。這種權力結構限制了「賣台」可能性,但也凸顯政治抹紅的無謂消耗,分散台灣應對外部挑戰的團結力。

企業面對併購壓力需提升價值。台灣透過經濟多元化與技術創新增強籌碼。例如,台積電2024年與英特爾簽署供應協議,提升全球競爭力。聯發科5G晶片市占率2024年達35%,顯示自主研發實力。2023年台積電在日本設廠,分散地緣風險,強化國際布局。2025年,台灣與日本簽署半導體合作備忘錄,促進技術交流,提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這些舉措顯示台灣以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增強談判籌碼。

民主機制確保決策需全民共識。2025年「大罷免」失敗,顯示民意支持現狀,限制「賣台」可能性。執政團隊應團結全民,而非製造對立。《產業創新條例》嚴格審查併購,平衡經濟與國安。例如,2024年「AI台灣計畫」投入鉅資,促進AI技術發展,吸引國際企業合作,強化台灣科技地位。

此外,台灣積極參與CPTPP談判,2025年與多國簽署貿易協定,進一步分散經濟風險,提升全球競爭力。這些策略不僅鞏固台灣經濟自主性,也透過民主與國際聯盟確保主權不受侵害,降低任何「賣台」可能性。

從併購視角看,「賣台」非在野黨或單一政客所能決定,而是由總統與民意共同把關。賴清德的併購比喻生動揭示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動地位,強調對等談判與拒絕「一國兩制」的堅定立場,提醒各界聚焦決策核心而非政治抹紅。執政團隊應謹慎使用「賣台」指控,遏止網路攻擊激化對立,轉而凝聚全民共識,強化民主與經濟實力。

台灣需以穩健的民主機制、領先的科技優勢與國際合作,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挑戰中屹立不搖,確保主權自主與長期繁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