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肯定游盈隆對民進黨的忠言與規勸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罷免,作為憲法賦予人民最直接的民主權利,本應用來制衡不適任的官員與民代。然而,這次「大罷免」卻被扭曲為赤裸裸的政治清算,從監督工具淪為奪權手段。民進黨在這場行動中不僅失去民心,更讓台灣社會看見了意識形態綁架政治的危險。

大罷免是一場政治的盲動

民進黨出身,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以「魯莽」「盲動」「不經大腦思考」來形容這次行動,這並非苛評,而是對民進黨的一記當頭棒喝。他直言沈伯洋是「民進黨之恥」,更沉痛追問:「沈伯洋還要被縱容到幾時?」這是提醒民進黨整體路線正被少數人挾持,讓黨成為仇恨與對立的載體。

罷免原本是針對立委不當行為的制度設計,社會多數也能接受理性監督。然而,「大罷免」後期已完全變質,不再是針對具體行為,而是用「紅帽子」「中共同路人」製造敵人,動員仇恨。這樣的政治操作,短期或許能激起支持者情緒,長期卻摧毀社會的信任基礎。選民用選票否決「大罷免」,就是對這種「奪權式仇恨」的否定。

仇恨不應是政治路線,奪權不應是民主的本質

這一場鬥爭的起點,來自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的權力焦慮,配上賴清德急於重掌立院的算計,再加上沈伯洋、曹興誠等人把「反共」變成一種宗教式動員,八炯等網紅以「愛台灣」為名煽動情緒,最終形成了一場政治仇恨的共演。至於那些年輕單純的青鳥,或許真的以為自己在為守護台灣奉獻熱情,卻不知早已成為意識形態與權力鬥爭的工具。

游盈隆說的好:政治競爭不能走上極端的「零和遊戲」,否則就會陷入「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惡性循環。今天的民進黨,正是被這樣的「衝突導向」所綁架。當「反共」變成唯一政治正確,當「仇恨動員」取代理性辯論,民主的內涵已悄然變質。

我們必須以善意告訴民進黨:台灣人民不是拒絕監督,而是拒絕被仇恨綁架。社會需要的是解方,而不是動員;需要的是和解,而不是清算。若民進黨繼續被少數極端意識形態控制,不僅會在選舉中付出代價,更會失去它曾經追求的民主價值。

這場大罷免的結果,已經是台灣民主的警鐘。當選民用選票否決仇恨,民進黨如果還不回頭,將繼續在歷史錯誤的一邊。沈伯洋們或許還想擴大戰線,推動「第二波罷免」,但這只會把民進黨推向更深的對立泥沼。游盈隆說得很清楚:「請停止愚弄無辜、善良、可親可愛的民進黨支持者和台灣人民。」
真正的「愛台灣」,首先是讓台灣不再恐懼

大罷免之後,民進黨需要的是深刻檢討:如何讓民主回歸理性?如何讓台灣從仇恨走向和解?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政治真正為人民,而非為了權力遊戲。
那些打著「愛台灣」旗號製造仇恨的人,必須被看穿。真正的愛,不是用恐懼綁架,而是用和解讓社會重建信任。台灣不能永遠在「誰比較反共」的比賽中內耗,更不能讓「奪權式仇恨」消耗了島內最後的理性。

游盈隆的批判,真是苦口良藥。我也請民進黨早日遠離這些「損友們」。台灣社會需要民進黨回到理性,需要一個能帶領人民走向和解的執政黨。這不僅是民進黨的責任,更是台灣能否走出仇恨、走向和平的關鍵時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