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8月2日通報首宗屈公病(Chikungunya,陸譯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患者為一名12歲男童。根據大陸央視報導,該名男童近期曾赴疫情高風險地區旅行,返港後出現症狀,經檢測確認感染屈公病病毒。這是香港首度出現該病輸入個案,當局已啟動應變監測程序。
同時,廣東省疫情持續升高,佛山市已成為此次中國境內主疫區。截至7月30日,全市累計通報超過6100例確診,其中順德區就占5298例,占全省病例數達86%。僅7月20日至26日一週內,全廣東新增2940例,其中佛山新增高達2882例。
根據央視報導,當前廣東病例大多屬輕症,未見重症或死亡通報。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發高熱(約90%)、劇烈關節痛(約70%-80%)與皮疹,部分患者關節痛可持續數月,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屈公病經由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目前無證據顯示具有人傳人風險。
8月1日,廣州市荔灣區橋中街道綠地開展無人機滅蚊行動。圖/取自中新網
除佛山外,廣州、中山、東莞、珠海等11地市皆有散發疫情,其中廣州已有12個街鎮被列為「蚊媒高風險區」,鄰近的澳門亦出現輸入性病例。佛山於7月29日正式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應急響應,展開大規模成蚊與孑孓集中消殺,特別針對人口密集與高感染區域。
防疫上,中山大學團隊釋放「華麗巨蚊」幼蟲於佛山水域,此種蚊蟲不吸人血,每條可捕食80-100隻伊蚊幼蟲,藉以阻斷傳播鏈。順德區則導入無人機與熱成像技術,用於排查建築屋頂積水點,有效提高滅蚊效率。
醫療方面,佛山已指定53家定點醫院收治確診患者,院區配備防蚊設施;順德樂從鎮亦開展為期3天的免費核酸篩查,鼓勵有發熱、關節痛症狀者及早就診。
央視網報導,廣東當前高溫多雨,環境極為適合伊蚊繁殖,蚊媒密度已達「中風險」等級。病毒經「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循環快速擴散,加上輸入病例持續流動,外溢風險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