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霍姆茲海峽危機:12日戰爭的陰影與電子干擾威脅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6月爆發的「12日戰爭」,由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引發,迅速升級為美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震驚全球。霍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作為全球能源命脈,其封鎖風險與電子干擾問題備受關注。對亞洲經濟體,尤其是依賴中東原油的台灣、日本、韓國,航行受阻可能引發能源危機。本文探討「12日戰爭」未解的緊張局勢、霍姆茲海峽封鎖的現實性、電子干擾威脅,以及台、日、韓在確保航行安全中的角色與影響。

「12日戰爭」的背景與各方意圖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與軍事目標發動攻擊,美國隨後打擊伊朗核設施,引發「12日戰爭」。伊朗議會批准封鎖霍姆茲海峽,顯示其以能源運輸要衝為談判籌碼的意圖。6月24日停戰協議雖暫緩危機,但各方立場分歧,衝突再起風險未消。

伊朗試圖避免與軍事優勢明顯的美國直接對抗,採取「克制性」報復,如對卡達(Qatar)的美國基地進行有限攻擊,以保全政權面子並促成停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親以色列派與反對海外干預的「MAGA」派系間尋求平衡,透過對伊朗核設施的「一次性」攻擊,迫使伊朗放棄鈾濃縮。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則視此為終結伊朗核計畫的良機,試圖擴大攻擊範圍,推動伊朗政權「轉型」。

衝突各方目標迥異:伊朗謀求自保,美國尋求有限干預,以色列追求長期戰略優勢。停戰未解決核問題,未來談判若破裂,衝突可能再起,威脅霍姆茲海峽穩定。

霍姆茲海峽:亞洲能源的命脈

霍姆茲海峽位於伊朗與阿曼之間,是全球能源運輸咽喉,每月逾3,000艘船舶通過,承載全球約25%的原油貿易與20%的液化天然氣(LNG)貿易。2025年第一季,中國大陸、印度、日本、韓國四國占海峽原油進口的76%。日本95%(2024年)、韓國74%(2023年)、印度45%(2023年)、大陸43%(2024年)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台灣則約45%(2024年,中油數據)。台灣能源進口依賴度超過90%,原油幾乎全靠海運,主要透過租賃外國籍油輪(如巴拿馬或利比里亞旗)運輸,無台灣籍油輪。

若海峽航行受阻,替代路線如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的輸油管線容量有限。紅海因葉門胡塞武裝(Houthi)攻擊已迫使船隻改道喜望峰,霍姆茲海峽若受阻,台灣約20%的原油與25%的LNG供應將受影響,油價上漲10%可能推升台灣CPI約0.3個百分點。日本、韓國亦面臨類似能源危機,影響石化與製造業。

封鎖霍姆茲海峽的現實性與限制

伊朗長期以封鎖霍姆茲海峽作為威懾,但執行困難。可能手段包括布雷、導彈攻擊、潛艦或無人機襲擊,但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優勢使伊朗難以長期封鎖。1980-1988年伊朗-伊拉克戰爭中的「油輪戰爭」顯示,散發性攻擊難完全封鎖海峽。

伊朗經濟依賴海峽內的石油出口港,封鎖將導致原油收入銳減,等同「自損」。與大陸的25年合作協定(2021年)使其不願破壞對大陸的能源供應。封鎖若涉及阿曼或阿聯領海,可能構成主權侵犯,損害伊朗與海灣國家的關係修復。全球新興國家雖同情伊朗,但封鎖若影響世界經濟,伊朗恐更孤立。

電子干擾:隱形的新威脅

相較物理封鎖,電子干擾對航行威脅更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如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及大陸北斗,是船舶導航關鍵。2025年6月15-18日,約970艘船舶(包括27艘大型油輪、24艘貨櫃船)在霍姆茲海峽附近受干擾,卡達能源公司因此暫停夜間航行。

干擾分為「干擾(jamming)」與「欺騙(spoofing)」,後者偽造信號誤導船舶位置,危害更大。6月17日,油輪「阿德琳號」與「前鷹號」在海峽附近碰撞起火,英國海事機構警告電波干擾提升航行風險。航空領域亦受影響,2023-2024年GPS干擾與欺騙事件分別成長58%與375%。低成本干擾設備普及加劇威脅,伊朗、親伊朗勢力或以色列可能利用此手段。

台灣高度依賴外國籍油輪進口能源與貨物,電子干擾可能導致運輸延誤、成本上升,衝擊供應鏈。韓國石化與製造業對中東能源依賴高,類似風險影響其經濟穩定。

台灣、日本、韓國的角色與挑戰

中東局勢動盪下,確保霍姆茲海峽安全是亞洲經濟體的挑戰。美國在中東角色仍關鍵,但能源依賴下降,促使大陸、韓國、印度加強參與。大陸於2017年在吉布地設立軍事基地,與伊朗、俄羅斯聯合軍演;韓國自2020年起擴大海軍活動至海峽,強化安全監控並開發GNSS抗干擾技術;印度因「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畫,考慮軍事投入。

日本自2019年起派遣自衛隊至中東收集情報,其「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於2024年啟動信號認證服務,支援GPS與Galileo,對抗欺騙攻擊。台灣無軍事參與及自有油輪,但可利用半導體與通訊技術,與日韓合作開發抗干擾設備,並採取「分散風險、多元採購」策略,備妥短中長期應變方案,針對油價區間(每桶80-130美元)推演以緩解衝擊。韓國則需平衡軍事與外交角色,確保能源供應鏈穩定。

台灣的挑戰在於地緣政治限制,難直接參與中東安全事務,但可透過技術合作間接貢獻。日本、韓國與美國協調,結合軍事與技術力量,守護海峽航行安全。

「12日戰爭」雖暫停戰,但伊朗核問題未解,衝突再起風險威脅霍姆茲海峽穩定。電子干擾作為隱形威脅,對台、日、韓的能源安全構成挑戰。台灣憑技術優勢與應變策略,日本與韓國結合軍事與技術力量,與國際社會共同守護海峽航行安全,防範能源危機,確保經濟穩定。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