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關稅衝擊出口 管中閔:反映台灣非美核心戰略夥伴

台大前校長管中閔今天(4日)指出,世界經濟已朝向去美國化發展,政府須加入未來歐亞整合的經濟體系。圖/記者梁鴻欣攝影
台大前校長管中閔今天(4日)指出,世界經濟已朝向去美國化發展,政府須加入未來歐亞整合的經濟體系。圖/記者梁鴻欣攝影

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揮出的關稅大棒高達20%,不過對於台美談判中的具體內容,總統賴清德僅稱受限於保密協議無法公開,此為「暫時稅率」,激起黑箱爭議。對此,台大前校長、經濟學者管中閔今天(4日)指出,20%的對等關稅成為台灣產業當前最直接的壓力,而川普對外經貿政策看似任性,不過其背後的幕僚團隊是依據國防與經濟安全的考量分類,如今很明顯台灣非美國核心的戰略夥伴。

台灣非美核心戰略夥伴 川普關稅成新現實

管中閔今天出席「川普的『對等關稅』及台灣面臨的多重挑戰」時事論壇,他指出,川普政府對各國課徵關稅,反映出美國對盟友間親疏有別的戰略思考。他分析,「像英國、澳洲、紐西蘭這些與美系出同源的國家僅需承擔10%的關稅,將一同承擔防衛責任;至於日韓及歐盟的15%則為高度參與的同盟,而台灣被劃入15%到20%的中間區塊,已顯示我們並非美國最核心的戰略夥伴」。

他強調,川普的對外經貿政策雖然看似任性,但其背後的幕僚團隊其實「非常清楚如何依據國防與經濟安全的考量進行分類」,台灣在這一分類下,已經難以突破目前的待遇上限。

管中閔表示,20%的對等關稅成為台灣產業當前最直接的壓力,「20%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新現實,不如其他國家的15%,即使稅率再降,幅度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對於台灣出口產業受影響的程度,管中閔指出,「目前出口至美國佔台灣總出口的比例大約是20%。其中,資通訊與電子業是重災區,占總出口的65%,但其中四分之一出口到美國。」此外,機械、塑膠橡膠、汽車零組件等產業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勿執著下降「20%」 爭取豁免專案是解方

管中閔直言,「這不是僅靠紓困或是調整稅率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要從結構上重新思考出口市場與策略」。他提醒,「我們不要再執著於這個20%數字本身,而是應該努力爭取部分產品納入豁免清單,讓這些關稅影響可以適度緩解。」

管中閔指出,過去政府常強調要「分散生產基地」,但在川普的新政策下這已不切實際。他說,「川普明言,任何藉由繞道他國洗產地的行為都會面臨更高的懲罰性關稅,可能高達40%。」因此,台灣的產業應轉而尋求「分散出口市場」,而非單純移轉生產地。

「歐洲就是我們未曾全力開發的市場。」管中閔舉例,2017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台灣對中美的出口占比波動劇烈,但對歐盟的出口比重幾乎未變,顯示歐洲仍是具潛力的市場。

放眼歐亞市場 兩岸關係成關鍵變數

除了應對短期關稅衝擊,管中閔強調台灣更應聚焦在「長期的經濟結構改革」。他表示,「這正如當年我們準備加入WTO時所面對的衝擊,我們早該進行的改革,只是後來耽誤了。」

談到未來的全球經濟趨勢,管中閔指出,「世界經濟已朝向去美國化發展,WTO minus one,或是多極化、區域結盟都是可能的發展方向。」他呼籲政府必須積極參與新興的歐亞經濟整合平台,如CPTPP、中國東協自貿區、東協海河會等。

「新的歐亞經濟架構正逐漸形成,雖然目前只是透過各國高層互訪與聯合聲明的方式,但我預期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就可能會有具體的區域經貿聯盟形式出現。」

他強調,在這一波全球再結構過程中,大陸將扮演樞紐角色,「我們需要穩定的兩岸關係,這樣才有可能重新理解國際情勢,並加入歐亞整合的經濟體系。」

管中閔明言,「美國已不再是唯一的經濟恆星,歐亞可以成為沒有美國也能獨立運作的完整經濟生態體,這是一個台灣必須認清且必須參與的現實。」

與談的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所教授聶建中則提到,川普並非外界形容的「衝動與戲劇化」,實則是「戰略清晰、戰法強硬」的美式領袖,而美國藉由關稅戰達到「三霸手段」—貨幣、軍事與制度霸權,全球製造體系正被重塑。

美國重新定義全球製造 台灣出腦、美國掛牌

聶建中表示,「川普不是要製造業回美國,而是『拼』回來。」聶建中形容,美國正在打造一個分工明確的全球製造機器人:「別人出手出腳,台灣出腦—台積電就是大腦,日本、韓國提供零件與設備,最後再拼成『美國製』。」

他進一步指出,川普之所以執著製造業,不只是為了選舉口號,而是因為「沒有製造業,美國兩個霸權都守不住」,一是美元霸權,若失去實體經濟支撐,美債將淪為信用災難;二是軍事霸權,「再多航母也需要製造業打底,現在美國空洞到什麼都做不出來。」

經貿談判黑箱惹議 政府無法證明雙方簽保密協議

針對台美經貿協議,聶建中則怒批政府是黑箱作業,「政府口口聲聲說有保密協議,那請把條款拿出來給人民看,跟論文一樣,有指導教授、有口試委員就是真的,拿不出來就是假的!」

他進一步點名台灣過去在天然氣進口、美豬美牛開放、軍購與技術讓利等面向,層層讓步卻未公開資訊,「我們給了多少、答應了什麼?人民完全不知道!」

聶建中重申,政府不能再躲在「道德抗中」的話術後方,「不能再用政治包裝掩蓋經濟真相,這不只關係產業,更是全民生活的未來。」

聶建中指出,川普政府談判向來明碼標價,泰國就曾公布與美方談判的四大交換條件:一是投資美國、二是採購美貨、三開放市場、四是放棄資本控管「台灣談了一堆卻什麼都不講,這樣是要人民怎麼信?」

學者聶建中直言,川普政府向來明碼標價,但政府卻以保密協議為由進行經貿黑箱作業。圖/記者梁鴻欣攝

學者聶建中直言,川普政府向來明碼標價,但政府卻以保密協議為由進行經貿黑箱作業。圖/記者梁鴻欣攝

聶建中補充,「現在外傳台灣承諾4000億的採購額度,根據日、韓談判經驗來推測並非空穴來風。可問題是,政府到今天為止,連個數字都不肯講?」

針對未來發展,聶建中警告,台灣面臨三大結構性風險,一是製造業被邊緣化,若產業鏈被重新分配,台灣角色將遭稀釋;二是經濟政策錯配:政府持續黑箱、忽略談判條件,將可能導致整體出口結構惡化、三是金融市場波動,資金流入流出不穩定,加上對美依賴過高,將衝擊匯率與市場信心。

聶建中提醒,川普欲重組全球供應鏈,而高關稅不一定是壞事,重點是政府要能談出條件來,「現在最該做的,不是喊口號,而是讓人民知道,我們到底付出了什麼?」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