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多地發布高溫預警,局部地區最高氣溫接近40℃。進入三伏天,高溫持續炙烤著城市,空調外機轟鳴、街頭冷飲暢銷、防曬裝備走俏。社群網站上,熱播古裝劇中層層錦袍的皇室貴族讓觀眾不禁好奇:沒有冰箱空調的漫長夏日,古人如何熬過高溫酷暑?答案正靜靜陳列在各地博物館的展櫃中。
「又取紗衣換,天晴起細風。」在南京市博物館宋明服飾展廳,一件宋代的紗衣令參觀者驚歎。據介紹,這件紗衣重量僅有34公克,透氣輕薄,所以即使穿五六件紗衣依然不會感到悶熱。紗衣的輕盈與透氣使其成為古人夏日的「清涼」選擇。
古人「消暑度夏」衣物的另一個特點是「透」。據報導,一本阿拉伯作家所著的中國見聞錄記載了「錦衣五重」的故事。書中寫道,一位唐代官員接見阿拉伯商人時,商人透過官員身著的絲綢衣服仍能看到其胸前黑痣。官員隨即展示他身上穿著的五層絲綢衣物,商人為其輕薄透明所驚歎:中國人用他們的手,創造出別人認為不可能做出的作品。
解暑不僅靠衣裝,更需入口清涼。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銅鑒缶,外為鑒、內藏缶,則被不少遊客稱為中國古代的「冰箱」。湖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江旭東介紹,鑒是一種水器,缶是一種盛酒器。把缶放到鑒中一起使用,二者之間的空腔,夏天可盛放冰塊用於冰酒。江旭東揭秘古代「冰箱」的工作原理:「鑒缶底部的拴鉤和榫眼,具有固定和防浮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先秦工匠對熱學和力學原理的理解與運用」。
另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則證明了古人在盛夏也喝「冰鎮飲品」。安徽博物院收藏著1955年出土於壽縣蔡侯墓的吳王光鑒。該鑒圓腹平底,雙獸耳,鑒腹內壁有4個相對的小圓環,專家推測其為架冰所用,冰融化後又可以用來盛水,既可以作為水器,又可以作為冰酒用的冰鑒。「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描述的楚人飲用冰鎮米酒的場景,在此凝為該青銅器的注腳。
當皇室貴族享用冰鎮美酒時,民間的納涼智慧同樣精妙。湖南株洲博物館民俗文物展廳內,展示著一件清代的消暑納涼神器——竹夫人。該展品呈圓柱形,長約0.9公尺。其以竹篾編織成鏤空網狀,中空結構利於空氣流通,結合竹材本身的清涼特性,能有效促進通風散熱並吸濕排汗。古人常在內部填入薄荷、茉莉等香草,散發天然清香,伴人入眠。
「井之所尚,寒泉洌清。」在南京博物院歷史館,一件漢代陶井俑揭示古代民居的降溫智慧。古代民間的避暑辦法之一,就是在屋子裡面鑿一口井。井水採用深層地下水,清涼甘甜,解渴祛暑。古人便由此想到,利用井水所散發出來的涼氣來使屋子變得涼爽。為防孩童墜井,還在井上加蓋,蓋上打氣孔,既安全又能散發涼氣。
古人的清涼避暑還延伸至精神領域。北京故宮博物院發布「古人消夏圖鑑」,展現古人避暑狀態。其中,元代畫卷《夏山納涼軸》,畫中古人開啟「隱逸模式」,展示出「山間深住,林下隱居,清泉濯足,強如閒事縈心」的畫面。另一幅宋代《納涼觀瀑圖》,老者坐臥庭中,觀瀑聽風,青綠山水亦為心靈注入涼意。
從紗衣、銅鑒缶,到竹夫人、陶井俑,再到山間深住、觀瀑聽風,暑熱如天地呼吸般必然,古人則借青銅鎖住冷氣,在絹紗經緯間編織山水,在柳浪水霧中聆聽自然。千年之後,這些文物正訴說著古人「順勢而為」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