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關稅壓境、技術外移、美債吞噬  台灣還剩下什麼?

李貴敏/現任律師

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一紙行政命令,宣布對台灣商品課徵較日、韓等國更重的20%的對等關稅,重創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導致股𣾀市應聲下跌。不料,政府不思因應,還託詞宣稱這只是「暫時性關稅」。然而,何謂暫時?是一周、一個月,抑或更長?面對業界及民眾的疑惑與焦慮,政府卻始終避重就輕,彷彿只要繼續粉飾宣傳,問題就會憑空消失。但事實擺在眼前,企業早已陷入徹底的慌亂與迷茫,業者也只能如履薄冰,夾縫中求生。

主計總處還高調公布,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達到7.96%,創下16季以來的新高,政府更不吝大肆宣傳,彷彿榮景就在眼前。但細究數字背後的真相,卻讓人倍感心酸。豈不知民間企業為避開關稅實施的衝擊,早已提前拉貨,就像派對即將結束前的最後狂歡,熱鬧過後便是一片狼藉。何況,民間消費成長只有可憐的0.56%,股市成交值年減27.4%,財富效應大幅萎縮。可見,民眾對未來收入普遍缺乏信心,消費意願也嚴重保守。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正是無數家庭日夜輾轉反側的焦慮與掙扎。

如今,百工百業也祗能眼睜睜的看著競爭對手日本、韓國只負擔15%的關稅,加上新台幣升值比率也高於日韓,導致台灣企業競爭力節節敗退,訂單紛紛流失,而導致企業開始放無薪假,產業鏈斷層也悄悄形成。

這並非企業個別的悲歌,而是台灣產業當前的真實寫照。尤其當中小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壓,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訂單流失、員工失業,無力回天。日後如果美國進口商品零關稅,美牛、美豬、甚至汽車產品大舉攻占台灣市場,則台灣的農民、廠商和勞工朋友們又將如何維生?這些恐懼與無助,政府可曾體會或因應?日後人民的健康又將如何把關?

川普的關稅政策已在重塑國際經濟新秩序,供應鏈重新調整、通膨壓力升高、匯率波動加劇。明知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而企業界也早在川普去年勝選之初便敲響警鐘,政府官員們卻依舊無知、無能、無為,也無感,而終至如今的窘境。

台灣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政客自說自話的包裝辭令,而是面對現實、拿出解方的勇氣。然而,當執政者祗沉迷於內鬥,產業基層的呼救聲不曾被聽見,人民對政府的期盼,也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漸漸沉默成無聲的嘆息。

川普的一系列政策的確符合其「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和「美國再度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的,尤其是用美元砭值來稀釋美國國債對外的償債、透過對等關稅讓外來產品的價格變高而降低市場競爭力,或者透過要求聯準會降息,以增加企業借貸生產或在地投資的意願,好讓製造業和產業鏈回流美國。川普也充份展現商人的特質,不僅讓美國的資金充沛、先進技術和高科技人才輸美,更善用其全球第一大巿場優勢,發揮並創造美國的就業機會和政府稅收。

其實,各國政府對於川普的盤算早已洞悉,而多能及時佈局和因應。祗是台灣政府始終「政治掛帥」,對於美國的需索,也總是來者不拒,才導致央行的囤買美債、護國神山的先進技術、人才和資金輸美等卸甲棄守,以及談判節節敗退,祗能令人宰割的現狀。

當支撐台灣經濟的科技、人才和資金外流,經濟正一寸寸鬆動、崩解。台灣還剩下什麼?台灣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台灣的子民和下一代又將何去何從?從政者,請給個答案吧!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