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臺灣726大罷免與「土樓思維」的共振效應

王冠璽/法學教授

2025年7月26日,臺灣一場聲勢浩大的「大罷免」投票活動在全臺引起廣泛關注;儘管執政黨事前的宣傳如火如荼,其成效卻遠不如預期。這場罷免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我們很有必要深刻反思其背後的政治邏輯與群體心態;特別是這場政治運動與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土樓思維」之間產生的共振效應。

「土樓」是中國閩南客家地區的傳統建築,它以家族為單位,整合數百人於一體,內部結構封閉、自給自足,強調血緣、倫理與共生互依。土樓的建築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結構的具體化:一旦成員進入其中,個體的行動就受限於整體的運作規則,彼此之間以長幼、親疏、忠誠為倫理關係的核心,並以家族的榮辱與存續為最高原則。這種結構並不重視個體的自由選擇,也缺乏公開透明平等的溝通管道;人在土樓之中,其行動被期待與定位,而非由理性辯論與民主制度來安排。

我們將「土樓思維」套用在對臺灣政治的觀察,便能輕易發現,臺灣許多政治人物與選民行為,表面或許披著公共利益的外衣(往往都不見得需要),實際則深受「自己人」與「外人」的二分法慣性支配。當選舉日逼近時,「挺自己人」的情緒往往遠大於理性的政策辨析,派系的私下協調經常凌駕個人的選擇;參選人與選民均習於接受這種遊戲規則,甚且視之為是一種「務實」「老練」,(對自己人)「忠誠」的表現;「土樓思維」可謂是嚴絲合縫的嵌入了華人社會的日常政治運作。

此次大罷免運動,執政黨為了凝聚「自己人」,「他者化」反對黨,意指國民黨為「臺灣土樓」之叛徒;並再一次祭出「反共保臺」大旗,提醒選民臺灣正遭到來自大陸的軍事威脅與政治經濟滲透。依其說法,許多國民黨要員不顧臺灣處境艱危,一意親中,態度雙標,他們避而不談大陸深陷經濟社會困境,卻極其嚴苛地監視執政黨的一舉一動;國民黨的種種劣跡,不就是標準的「賣臺」,「出賣自己人」,逆反「(臺灣)土樓」根本利益的背叛行徑嗎?

值得進一步細究的是,執政黨對國民黨的抨擊,似乎占據道德制高點,這原本是打擊他者的最佳戰略位置,惟其大罷免結果,卻是大罷免大失敗。這看似弔詭的現象,卻可簡述其原因如下:土樓既是一個政治實體,也肩負著土樓內部的國計民生;執政黨在選舉時,固然可將臺灣內部分為數個土樓,以爭取本黨(民進黨土樓)最大政治利益;然而一旦執政,就必須為全臺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承擔兜底責任。2000年以後,民進黨已執政17年,再怎麼牽拖,也很難將執政不利的後果全然推給國民黨與馬英九前總統。換言之,一般選民若是長期不能在執政黨所打造的「土樓」內獲益,甚或是長期處於受害狀態,那麼不論這些選民的政黨屬性為何,均很難維繫其對所屬土樓的忠誠。因為支持一個對自己切身利益有害的政黨,乃逆反華人以「家庭」為「最小土樓單位」的理性選擇與根本利益。

長此以往,臺灣選民的確就是被迫陷入一種選擇難題,亦即只能從一堆爛蘋果中,挑出一個目前看起來比較不爛,或當前對自己的切身利益危害較小的爛蘋果。實際上,當前藍營對臺灣整體的安全考慮,極其天真;個別政客,甚且相當自私。綠營的顢頇施政,則給多數臺灣民眾造成了現實立即的危害。此一惡性循環背後,正是筆者所稱之「土樓思維」的一種結構性文化邏輯展現。土樓的結構系由一圈又一圈的環狀內部組成,強調內聚與防禦,但缺乏對外的開放視野與彈性。在政治文化中,這種思維表現為:無論藍綠支持者,往往基於族群、忠誠或情感對立,均預設「敵營非惡即蠢」;並將選舉簡化為「支持自己土樓,反對對方土樓」的非理性的「理性計算」反應。

此次罷免行動的策動者,試圖透過「道德號召」以達成政治目的。執政黨高調的以道德譴責取代理性討論,通過簡化的善惡二元法離間選民,將抱持不同意見者貶為「雜質」;藉由激化社會對立,以獲取政黨自身的政治利益。這種政治運動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土樓內部集結」,不斷鼓動與強化「非雜質」人民的義憤,喚起「非雜質」人民的忠誠與行動力;但在這個動員過程中,執政黨完全拋棄了自己對全臺灣所有人民所應承擔的執政責任。當執政黨對外的溝通大門緊閉後,當被挑撥起來的「義憤」無法轉化為向上變革的動力時,這種惡質的政治運動,就只能造成臺灣全體人民的共同耗損。

「土樓思維」所代表的是一種前現代的政治倫理架構,它強調血緣、宗族、地域與情感,卻難以對普世價值、公民理性,以及多元共存形成積極回應。要讓臺灣的民主真正成熟,必須從文化根基入手,進行深刻的反思與重建。政治制度的運行不僅取決於制度設計,更深受民眾的價值取向與行動模式影響。若華人仍以「挺自己人」的心態面對公共事務,以派系忠誠代替理性判斷,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橘逾淮而北為枳。

華人社會一直不乏有力量嘗試打破「土樓」的封閉結構;然而,文化重建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每一個人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反思、踐行:我們是否仍在有意無意間複製著讓自己比較安心的「土樓思維」?是否敢於在面對「自己人」時堅持原則?是否願意以理性、公開、平等的方式與他人互動?臺灣社會還有一點令人尤其擔憂,亦即當前的臺灣菁英,不分政黨色彩,極少有人能夠跳脫當前兩岸與臺灣內部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紛擾,而以平和理性的態度有效吸收大陸知識人對現行社會所進行的深刻反省與批判等知識資源。

臺灣若因持續「反中」而長期自外於最大的中文思想圈,將失去參與形塑未來華人社會樣貌的契機,甚至是發揮槓桿力量。從臺灣人視角來看,「保臺」的核心要義,不僅應著眼經濟、政治、軍事,最為高明的保臺戰略,乃是提升認知水平,以最小的成本,獲致最大的成功;透過成為華人社會的文明高地,期以達到不戰而勝的兩岸雙贏結果

臺灣唯有跳脫以「藍土樓+白土樓vs.綠土樓」或其他土樓排列組合的鬥爭形式,才有可能突破當前的政治困境。總體而言,臺灣當前的政治危機,表面上看起來是政黨惡鬥,實則不過是華人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又一齣民族自戕的大戲。華人唯有解構「土樓思維」,建立起一套得以迎向公共理性、契約精神,以及信仰的新文化,才有機會從混亂中逐步走向成熟,從依附「頭人」與選邊站,走向獨立思考,從而實踐更高層級的理性政治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