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二戰末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揭開人類首次動用核武的歷史一幕。至今,這仍是核武在戰爭中唯一的使用案例,但核武威脅依然迫在眉睫。今年適逢廣島「原爆日」80周年紀念,專家與倖存者警告,世界距離再次見到核武被動用,比過去數十年都更接近。象徵全球災難風險的「末日時鐘」被撥近至89秒,比2024年的90秒再提前一秒。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6日上午,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政要與日益稀少的倖存者齊聚,悼念美軍B-29轟炸機於1945年8月6日投下綽號「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的時刻。三天後,鄰近的長崎再遭美軍投下第二枚原子彈。兩次攻擊造成逾11萬人當場喪命,數十萬人在之後數年間因傷勢與輻射相關疾病陸續死去。
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國際社會在核裁軍議題上的分歧正在加深,當前安全環境日益嚴峻。」
去年因推動廢核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Nihon Hidankyo)在儀式前發表聲明指出:「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了,當下面臨的核威脅前所未有。當務之急是設法促使那些對我們冷漠的擁核國家,哪怕只是稍微改變立場。」
當代的緊張局勢在過去一周就有體現:俄羅斯與美國因莫斯科入侵烏克蘭而進行核恫嚇;近月來,美國更以強力常規炸彈打擊伊朗核設施,企圖阻止德黑蘭的核計劃。
今年稍早,擁核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因長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短暫衝突,促使各國領袖緊急斡旋,以避免危險升級。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劃的資深副研究員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6月表示:「我們清楚看到核武庫擴張、核言論更尖銳、軍控協議遭放棄的趨勢。」
令人憂心的核發展態勢,是《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今年初將其創立於1947年的「世界末日時鐘」推進至距離全球災難僅89秒的關鍵因素之一,比2024年的90秒再提前一秒。
該組織在新聞稿中指出:「由於世界已危險地逼近懸崖邊,哪怕前進一秒,都應被視為極端危險的信號,明確警告任何延誤扭轉局勢的行動,將增加全球災難的可能性。」
該組織在設定時鐘時,也會考量氣候變遷、疫情與生物武器等生物威脅,以及惡意運用人工智慧(AI)等「顛覆性技術」。但核威脅在今年1月底發布的報告中仍是最核心議題。
《末日時鐘》報告指出:「擁核國家正增加核武庫的規模與戰略用途,並投入數千億美元在足以毀滅文明的武器上。」
以今天的標準衡量,爆炸當量為1.5萬噸TNT的廣島原子彈已屬低當量核武;美國現役最大核武的當量為120萬噸TNT,威力是廣島的80倍。專家警告,單枚現代核彈若在大城市上空引爆,可瞬間奪走數百萬人性命。
根據SIPRI統計,全球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與以色列等九個擁核國,共持有逾1.2萬枚核武。
SIPRI最新年度報告指出,幾乎所有這些國家在2024年都持續進行密集的核武現代化計劃,升級現有武器並增添新型彈頭。報告顯示,美俄兩國合計擁有全球約九成核武,但一些規模較小的擁核國也正在擴張或計劃擴張核武庫。
中國近年居於增長前列,每年增加約100枚核彈頭,SIPRI預期此趨勢將持續;印度被認為也在擴充庫存,英國則預計很快跟進。
同時,北韓絲毫沒有放棄核地位的跡象。領導人金正恩的胞妹、政壇實權人物金與正上月表示,平壤不會為與華府與首爾展開談判而交出核武。她說:「任何試圖否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核武國地位的企圖……都將被徹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