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一杯「核廢水」?勇氣、無知與科學的真相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日前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前,出現一幕戲劇性的場景:民進黨前台北市黨部副執行長陳聖文遞上一瓶象徵「蘭嶼核廢料水」的瓶裝水,挑釁藍營敢不敢喝。沒想到,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當場「一口乾」,並高喊「公投投同意,能源更有力」,成為全場焦點。

然而,若我們回到科學事實,這場挑釁根本是一場「虛構的恐懼」。首先,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存放的是低階固體廢料:使用過的手套、防護衣、濾材等,並不存在可以隨手裝瓶的「核廢水」。換言之,這瓶水的本質就是普通飲用水,並非經過輻射污染的液體。

其次,核安會長年在蘭嶼進行環境監測,每年採集超過五百個樣品,包括飲用水、地下水、農漁產品、海水、土壤等。數據顯示,蘭嶼的環境輻射量完全在自然本底範圍內:每小時約 0.027~0.041 微西弗(µSv/h),換算成年僅約 0.36 毫西弗(mSv)。這甚至低於世界天然輻射平均值 2.4 mSv/年

就算把這瓶水假設為「最高標準」的飲用水放射性濃度來算,一杯 250 毫升的輻射劑量僅約 0.034 微西弗。相比之下:一次牙科 X 光是 5 微西弗,一次胸部 X 光是 100 微西弗,搭飛機 1 小時約 3–5 微西弗。很清楚:那杯水的劑量連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都不到,根本無害

勇氣與無知的對照

因此,當楊智伃「一口乾」時,他的行為其實沒有任何健康風險,但卻展現了在政治挑釁面前的從容與勇氣。這不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更是以身作則告訴大眾:科學才是真正的依據,恐懼往往來自誤導。

反之,遞出那瓶水的人,卻正好凸顯了對科學的無知與對民眾的誤導。他所謂的「核廢水」根本不存在,卻以此為政治攻擊的手段,把無害的事物塑造成恐怖的象徵。這種操作,不僅掩蓋了事實,更讓民眾的能源討論陷入情緒化與非理性。

我們高度肯定楊智伃的理性、科學與勇氣,這是國民黨青年的好榜樣,值得我們給她按讚。

我對核電的第一手經驗

在此,我也願意分享一點個人經歷。我曾是核能電廠的工程師,參與過多次換燃料棒的大修,平時也經常巡視機組。每一項工作,我們都必須遵守最嚴格的防護規範,所有行動都依照標準的 SOP 流程。

在核電廠,安全是最高原則。每一位工作同仁都認真負責,對運轉與輻射防護格外謹慎。核三廠在安全檢查無虞後重新啟動,我完全有信心:我們的工程師一定能為台灣提供安全、穩定的發電。

理性與科學才是能源的答案

民進黨此次行動,本質上是為了反對核三廠延役公投所做的政治造勢。但能源政策不能建立在恐懼與操弄,而必須建立在理性與科學之上。

台灣需要乾淨、便宜、穩定的能源,而核能正是選項之一。它的安全性早已經過世界多國驗證,只要嚴格監管、專業運作,核電能為我們的未來提供可靠保障。

一杯普通的水,被貼上「核」的標籤,就成了政治鬧劇。我希望大家能相信理性與科學,讓台灣有乾淨、便宜、安全的能源,不要再被政治口號所誤導。也請大家在8 月23日為核三廠延役投下「同意」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